传其曾偷改过生死簿,将有自己名字的那一页撕掉,捻成纸绳藏于夹页,方未被地府招走。

    一说彭祖名钱铿,是颛顼帝的玄孙,陆终氏的第三个儿子,轩辕黄帝的第八代孙,因给尧帝贡献鸡汤,尧帝服后病体康复,甚是高兴,封他为彭王,封地彭城(今江苏徐州),后来人们都叫他彭祖。或曰彭祖在夏时曾率兵攻打徐州,并封官于该地,号彭城。商时为守藏史(类今国家图书馆长),官禄至商大夫,管理书籍及甲骨文的卜骨卜年。入周,为柱下史。该职负责宫廷会议记录。此后,彭祖师从尹寿子,修得养生真道,隐居武夷山,后又云游四方,向民间传授长寿之道,裨益百姓。晚年返蜀地,住彭山象耳山中,后移居彭祖山。其死后,三女儿三娥于山中守孝,后成仙飞升。后人在三娥守孝处立彭祖祠,纪念彭祖及其女儿。后人为怀念三娥尽孝,又称此地作“仙女台”,在三娥守孝处塑有三娥像为怀。一说彭祖非死,而是乘云而去。彭女在此结庐守墓,亦修炼升天。故彭祖山又有“彭女山”之称。

    一说彭祖三女三娥,自幼聪明好学,又孝顺父母。后随父在彭祖山采药炼丹,治病救人,深受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事出偶然,搭救了周厉王的太子姬静。原来厉王驾崩后,姬静弟带兵作乱,篡夺了王位,姬静落难于此,被三娥所救。两人日久生情,姬静许诺一旦平叛重登帝位,便来迎娶三娥为后。而姬静一去不返,三娥相思而死,此时正是姬静离后三年的三月初三。而三娥死后次日,已平乱复国的周宣王姬静所派使臣,已抵达三娥住处。知三娥死,将噩耗传回京城,从未忘情的周宣王姬静悲痛欲绝,对天长拜,传旨封三娥为仙女,把三娥修炼的山封为“仙女山”,并在山上修庙供奉三娥真身塑像。而民间为纪念这位造福于民的善良女子,每年三月初三,都上山朝拜,香客云集,其俗沿袭至今。

    且说黄义明抵达彭祖山脚后,率众人沿着山道缓步上山,一路相伴,都是山峦相环、溪流逶迤,修竹滴翠、野果飘香的景观,使登山众将心旷神怡。登山约一个时辰,众将来到一对石雕巨佛前,佛像高约三十余米,临崖危矗,一坐一立,当地称之为“齐山双佛”。何以有此名称呢?原来此佛像高与山齐。据传此二尊佛像凿之于唐开元初年(713年),距黄义明等登临时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其中立佛为释迦牟尼,坐佛为多宝如来。由于彭祖本人的知名,再加上这两尊石佛的规模庞大,因此彭祖山虽不甚高,却得以与其与北部的青城山、南部峨眉山,成鼎立之势,被评价为“蜀中三山”之一,称之为“彭祖天下寿,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其理由是彭祖山位于岷江和府河交汇处,藏风聚气,是天府之国的“聚宝盆”位置所在处。

    过齐山双佛后,黄义明带领众人登临彭祖山顶,再延蜿蜒的石径,在后山腰一处荒草过人的石堆后,找到了一个洞口,这便是世人传说中的彭祖洞。此洞三面环山,一面临涧,万木葱茏,山水幽丽。由于洞口有野草、树木遮挡,不易被人们发现。入洞一看,洞口高约一人许,但洞内宽大,深十余丈,洞底有一口深泉,另有烧火灶和石板炕之类物品的摆设,这显然是当年彭祖或其他前辈高手在此洞中生活与练功的遗留物品。有关比洞,也有一个传说,讲得是:在彭祖活到六七百岁时,纣王荒淫无道,成天花天酒地,一心想长生不老,寿与天齐,便派了一个心腹宫女,向彭祖讨教长寿之道。彭祖不愿助纣为虐,拒绝相告。商纣王闻之大怒,欲派人杀彭祖。可是彭祖早已料知商纣王意图,便携带家人逃往此山,在峭崖之上,忽然发现一株千年野山参,彭祖用力拔除,忽现此洞。而彭祖服食了这棵野山参,又多活了一百多年。因此此洞又名“长寿洞”、“参坑儿”。

    黄义明带众将入得山洞,但感岩干气爽,充满着灵气,宜人居住,确是一个练功的好场所。黄义明便与众将约定:我们将在此洞中练功一个月,前十日我授之以岳武穆内功心法,再十日传之以岳武武功基本技法“十大形”拳法,末十日互练击技。至于岳武穆武功基本掌握后,日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