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的老师,教导太子。

    但李隆基为防止太子结党营私,此官只是闲职,平时不与太子接触。

    哪怕是太子詹事,都与太子无关,现在太子詹事还是洛阳养老的。

    真正与太子有关的是,是一些小官,那些在朝堂没一点影响力。亦或者像历史上李隆基指认李泌为李亨的老师一样。

    当时的李泌刚成为翰林待诏,是朝堂上的透明人。

    唐初太子还有不少兵马,现在除了数十名侍卫,就剩下家奴了。

    李瑄与李适之,和兄长们一起进入家中。

    家宴已准备多时。

    李瑄已经吃饱了,但再吃点也无所谓。

    与李隆基就食的时候,李瑄不会如其他大臣一样,稍微吃点,而是以吃饱为目的。

    这也让李隆基觉得李瑄坦诚。

    现在兄弟都以李瑄为贵,李瑄对兄嫂敬重,对从子从女关爱,所以家中和睦,其乐融融。

    一家人其吃饭后,李玉莹缠李瑄着讲边塞风光,她很想听李瑄口中的波澜壮阔。

    李瑄耐心讲了一个时辰,家人都默不作声地在听。

    李霅有一子,今年才十二岁,名李鼎。

    他非常崇拜李瑄,从几年前就练弓马骑射,扬言以后要跟随李瑄与吐蕃人打仗。

    李瑄只是笑笑,勉励他。

    深夜的时候,家人都回自己的院落睡觉,奴婢灯烛熄灭,李适之来到李瑄的房中。

    “圣人召你回来,应该是为忠嗣之事。那件事很大,太子现在还被禁足,七郎要慎重!”

    坐在床榻上,李适之向李瑄说道。

    他本来已不过问政事,但父子二人,和之前一样,没什么不能谈的。

    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太子李亨随时会被废。

    其实在李适之心里,李亨最好被废去太子之位。七郎还年轻,他怕李亨将来继位后,清算七郎。

    “王将军在东宫与太子一起长大,世人皆认为他是太子党,会在关键时刻拥立太子。他被算计是必然的。孩儿相信王将军没有不臣之心,但没有用,得圣人相信才行。而圣人的脾气父亲应该清楚,哪怕是王将军被洗清冤屈,也不会再掌握军权。”

    “王将军有恩于孩儿,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我华夏的大义。今日通过我的劝说,圣人口风已经松动,我有把握免王将军一死。”

    李瑄缓缓向李适之说道。

    王忠嗣是李瑄最敬佩的名将。

    《孙子兵法》上说: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城有所不攻。

    王忠嗣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不忍以万人命易一官;谓石堡城得之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

    这三点能做到,就是盛世名将。

    乱世名将太多。

    而盛世名将,却寥寥无几。

    这也是李瑄敬佩王忠嗣的原因之一。

    “七郎有道义,为父不及。”

    李瑄决定帮助王忠嗣,就是帮助太子。李适之不再劝说。

    “现圣人免去我鸿胪卿,任我为御史大夫,让我审理这件案子。”

    李瑄没有隐瞒李适之。

    “御史大夫是重职啊!未及冠,先拜大夫,古今一人而已。以后文人就要叫七郎大夫了。”

    李适之很惊叹李瑄的成就。

    御史大夫是御史台的首吏,比鸿胪卿有牌面多了。

    鸿胪卿只是礼仪性质的官职,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在权力上,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孩儿不在长安,只是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