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会说突厥语,能听到“达干已死”的呼声。

    ……

    双方的马匹,都损耗大量体力,没全力奔跑多久,就慢了下来。

    李瑄一路杀死十几个突厥骑兵后,看不到突厥骑兵的踪影,下令士兵们控制马速,进入慢步状态。

    此时他料定突厥骑兵会拼命狂奔,马匹迟早坚持不住。

    突厥现在分散在原野,他们识路,会向一个方向汇聚。

    他以慢步,让马匹恢复体力,再快慢步结合追击,一定能将大部分敌人留下。

    整整一夜,唐军都在追击过程中。

    掉队的突厥骑兵,很少能逃过斩杀。

    拂晓,天微微亮,李瑄在贺兰山西,遇到人困马乏的突厥骑兵。

    “唐军追来了!”

    突厥骑兵翻身上马,鞭子抽打,让不堪重负的马匹加速。

    李瑄趁机下令疾驰追击。

    此时,骑射已经能发挥作用。

    而许多突厥骑兵为了逃命,丢弃弓箭、兵器,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

    “嘣!”

    李瑄跃马在前,张弓搭箭,所中必倒,囊中三十箭,皆被射完。

    每一次弓弦的声音,都让逃跑的突厥骑兵身体一颤,生怕自己成为李瑄的箭下亡魂。

    但突厥骑兵没有投降,因为即将到达咄陆部的势力范围。

    有生还的希望。

    反之,一旦投降,将沦为唐人的奴隶。

    “停!”

    追射一个时辰,又有三百名突厥骑兵落马后,李瑄伸手,示意唐军不再追击。

    一夜的追杀,使一千突厥骑兵,只有不到五十人逃跑。

    这里是贺兰山,再追就会到突厥的地界。

    自己一方也十分劳累,全靠大胜之势的意志支撑。

    接下来,就是收获战利品的阶段。

    射出的箭,没有损坏,则收回至箭囊。

    突厥的战马,被士兵们收拢起来。

    可惜有些战马无法承受高强度战斗,已经报废。

    突厥士兵的弓矛,堆在闲置的马上。

    士兵们以聝计功。

    聝,就是左耳。

    这种血腥的方式,是记录军功最直接的办法。

    在激烈的战斗中,无法做到这一点时,会在战后统计敌军尸体数量。

    再结合士兵汇报的斩敌数,判断军功。

    冒领军功,是军中非常严重的罪责。如用平民百姓、自己战友的尸体冒功,必定会被斩首示众。

    当然,也有许多战斗,无法确定杀敌数,只能估算。或者把战功算在集体上。

    战死的唐军,放在马背上带回军城。

    这让李瑄很是伤感,但两世从军,他有心理准备。

    以后会有更多的战友,离他而去。

    边塞战死的士兵,除非是将领,不然是不可能“落叶归根”。

    按照唐制,死亡的士兵,就地祭葬。

    然后会造册报送,通知乡里,以士兵的功勋,给予家属不同优恤。

    又休整一番,携胜而归。

    回时没有那么着急,马匹常步走回去。

    到次日下午,李瑄才回到丰安汉长城残垣内牧场附近。

    阿史那扶汶在救下被掳走的百姓后,赶着牛羊先一步回来。

    在丰安骑兵出击前,卢瑜按例快马加急,通知朔方节度使王忠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