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受国以垢,是为社稷之主;受国不详,是为天下之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周朝的时候,如果国家发生饥荒灾祸,国君需依礼食素、停乐甚至戴孝,一直持续到饥荒结束为止。

    君主把百姓视作自己的亲人,这不是要求君主必须为陌生人哭泣,但在私人情感外的礼乐层面上,他应当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位置。

    历史上,老子与孔子的相遇为太阳与月亮的同现,孔子和老子之所以聊的来,就是因为他们在周礼上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周礼后来荒废,后世的君王也懒得再克扣自己。

    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虽然成为国家信仰,实际上没有哪个皇帝真正做到这一切。

    现在随着时代发展,含义虽变,但本质不变。

    李瑄坚信自己能做到。

    “曾经大都护对皇帝之忠,天下尽知。一旦背弃。即便功勋卓著,也会使天下不服。”

    颜真卿还是认为李瑄在剑走偏锋。

    边将起兵,遗患无穷。

    李瑄所作所为,将毁于一旦。

    以前李瑄的谦逊、恭谨,也会被骂为王莽之流。

    数年前,在敦煌城的时候,李瑄与颜真卿之间有一番谈话。

    那时李瑄就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他是最早知道李瑄要变法的人,李瑄引经据典,声称要么如商鞅一样车裂而死;要么如李悝一样自杀而亡。

    这是忠贞不二的表现。

    现在的不同寻常,又冲击着颜真卿的内心深处,感觉到迷茫。

    “太宗皇帝说过,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春秋时期管仲也说过忠于社稷,大于忠于君王。我身体留着太宗皇帝的血脉,我忠于社稷,忠于国家,忠于百姓,无愧于心!”

    李瑄的话语铿锵有力,他不会动摇。

    臣子更应该忠于道义,而非君王。

    如果谁阻止他入关,他一定会将其囚禁,哪怕是颜真卿、王昌龄等人。

    他要也为自己的父亲、兄弟姐妹、儿子负责。

    为天下负责!

    这个时候消息泄露,在长安的亲人就危险了。

    所以他以扩建官道为由,在所有的道路上布置大量游骑。甚至连通往小勃律、大勃律的路都封锁,以免消息从吐蕃传入大唐。

    当然,一些普通的商人和百姓,还不知道李瑄要造反。

    短时间内,还在李瑄掌控之中。

    “如果安禄山率领燕云铁骑造反,必然联合东北诸胡。唯有大都护能抗衡之。”

    就在这时,岑参发话对李瑄表达支持。

    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作为最先追随李瑄的僚属之一,他对李瑄崇拜于滔滔江水。

    刘单不用李瑄提醒,已经心领神会,知道要去做什么。

    更何况岑参认为李瑄如此做是迫不得已。

    如果当初圣人全力支持李瑄变法,同意李瑄调遣边军进入中原镇压豪强,绝对不会出现今日之局势。

    病入膏亡的朝廷,应该要猛药治疗。

    发生一些悲剧是在所难免的。

    囚禁监军,招兵买马,大肆屯粮,私造器械。

    事已至此,覆水难收。若李瑄放开西域到河西走廊的通道,多疑的李隆基一定会杀死李瑄。

    “清臣,都到这一步了,无法回头。我相信大都护迫不得已,一定能铲除奸佞,匡扶山河,兴复唐室。”

    王昌龄也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