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太行山,由北向南迤逦而来,层峦叠岭,几无间断。而井陉就是其中的断口。

    古人谓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称井陉。滹沱河支流绵河横穿断裂谷流出,使其更有特色。

    井陉两边石壁峭狭,车不能方轨,骑不能并行,险厌难行,但自古晋冀间或北方有战争,东西两方行军多取道于此。

    这里有专门的驿站,是取道关中之地,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就是从井陉传出。

    此时,井陉关前营垒密布,属于大唐的各式各色三角兽旗在迎风飘展。

    这里有李光弼的河东军,以及郭子仪的朔方军。

    他们二人跋涉数千里来河北平叛,刚获得一次大捷,却被朝廷反复拉扯,葬送大好机会。

    否则以九门城大战歼灭两万叛军的胜利,一定可以收复赵郡,打通与河北团练、义军的联系。

    但失去潼关,他们得到李隆基的命令,不得不率领五万兵马撤出,回长安勤王。

    还没过几日,更未想到的事情发生。

    大唐皇帝抛弃长安南逃,与被宣为“李贼”的李瑄相遇。

    风云突变,皇帝的诏令,变成天策上将的军令。

    当朝廷设天策上将、封天下兵马大元帅的那一刻,法理上天下所有将领、所有兵卒,哪怕是胡部、郡兵县卒、义兵团练,都必须听从天策上将的军令。

    如若违背,则视为谋反。

    在唐军突袭蒲津渡的时候,郭子仪和李光弼同时收到天策上将军令和大燕皇帝的招抚诏书。

    郭子仪和李光弼焦头烂额,坐立难安,他们在井陉关口的大营中商议如何应对。

    “安禄山这个逆贼伪帝,竟妄想招揽我等,大唐一百多年基业,威加海内,怎是他可以撼动的?他不过是猖狂一时,必死无葬身之地。”

    李光弼在营帐中来回踱步,他披甲戴胄,手扶宝刀,怒气冲冲地说道。

    特别是安禄山写给他的信件中,先叙旧与李光弼同为营州柳城人,大家是同袍老乡,应该亲近。

    然后又扬言契丹族已经向他臣服,众望所归。好似身为契丹人的李光弼臣服大燕是理所应当一样。

    李光弼出身于契丹族大贺部,早在他父亲李楷洛的时候,就投靠大唐。

    他从小受汉人文化薰陶,加上熟读汉人经典,深谙孙吴兵法,与汉人无异。

    父亲李楷洛抵抗吐蕃,为国战死,让李光弼信念愈深。

    契丹大贺部一直在大唐的河朔一代,李楷洛战死后,李光弼理应继承大贺部的酋长职位。

    但李光弼却把部落首领的位置让给弟弟李光进,自己门荫从军效力。

    哪怕安禄山承诺封他为郡王,他也没有一丝投降安禄山的念头。

    李光弼入河北的时间最早,他一收到长安的任命后,马不停蹄到太原调兵遣将。

    由于河东兵马一时间无法全部聚集,李光弼认为要尽快入河东,搅乱叛军的后方,所以从天兵军中调遣弩手,精兵,共五千人,飞马驰向井陉,进入常山郡。

    叛军虽然强大,但他们在常山的战斗并非一帆风顺。

    常山太守虽战死,但义军、团练层出不穷,扰乱叛军的粮道。

    百姓们恨透叛军的残戮,纷纷加入义军相助。

    没多久,义军就将伪郡守杀死,夺回常山城。

    团练子弟甚至还在伏击之中擒获燕军大将史思义。

    在得知朝廷天军到来后,团练首领押着史思义来拜见李光弼。

    常山郡作为叛军的最先劫掠地,叛军在这里率兽食人,奸淫掳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