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为何全球化集中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这种现象有技术上的必然性,也有政治上的偶然性。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80年代初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减少了跨国企业全球管理的成本。

    通过先进的个人电脑和远程通讯技术,跨国企业总部可以及时地了解世界各地分公司的经营销售情况,并即时作出决策指挥。

    及时与即时,正是这种技术的关键。

    如果没有信息技术进步,跨国企业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首先,信息技术进步对于跨国企业的全球运营管理至关重要。今后几十年,许多跨国企业都要依赖信息技术来协调和整合其全球业务。

    如果没有信息技术进步,跨国企业将很难实现高效的全球运营管理,这可能会导致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下降。

    其次,信息技术进步也促进了跨国企业的市场拓展。

    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跨国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进入国际市场、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如果没有信息技术进步,跨国企业将很难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如此广泛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此外,信息技术进步还为跨国企业提供了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和决策支持。

    尤其是加藤荣治前世出现的那些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

    跨国企业可以依靠这些技术更准确地预测市场趋势、评估潜在风险、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如果没有信息技术进步,跨国企业将很难获得这些优势,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因此信息技术进步是跨国企业形成的重要条件。

    从产业分工的角度,80年代开始鹰酱服务行业的比较优势上升,因此全球化也几乎出现在同一时期。

    全球化符合鹰酱企业扬长避短、将制造环节与服务环节地域脱钩的大趋势。

    政治上的偶然性,则体现在8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风向突变,东西方冷战快速消融。种花家、红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对外开放,数十亿人加入全球贸易体系,给了全球化更有分量的定义。

    值得一提的是,里根还是某位大统领的偶像。很多鹰酱媒体曾直言不讳的说,那位大统领的所谓治国就是在学里根。

    二者的确有不少相似之处,只不过大统领貌似觉得在一些地方反着来更好。

    就比如人家里根推动全球化,他却喊出了全球化已经结束。里根推动了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切换的产业结构,大统领却是喊着制造业回归……

    整个80年代,鹰酱经济虽然在服务业的强劲增长下度过了数年繁荣,但是由于高端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过少,鹰酱的失业率始终没有回落到5%这一自然失业率之下,失业问题成为里根总统的心头之患。

    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给出的方案,便是进一步支持服务业,进一步去监管化。

    特别是金融行业在卸去监管的枷锁之后,有望成为鹰酱经济又一支柱,最终能够帮助解决失业问题。

    加藤荣治隐约记得好像有霓虹人说自家的金融市场在后来出那么大的问题,都是里根的锅。

    这锅虽然甩得有点远,但考虑到“鹰酱是爸爸”这样的大前提。其实也很难说霓虹在泡沫时代放松金融监管,有没有被鹰酱爸爸给带到沟里去,甚至被强按着头冲向沟里去的原因。

    毕竟里根政府,尤其是里根本人当时对霓虹不满,也不是什么秘密。

    鹰酱金融行业的系统性监管最早可以追溯到罗斯福新政,其中大部分政策是罗斯福总统和他的执政团队,在大萧条“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半个世纪之后,里根总统认为这些监管政策过于老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