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持长槊一手持长矛,冲上去和宿勤明达死战,竟然将宿勤明达这个成名已久的猛将给击退了!

    两军作战,本来就是一口气的事情,宿勤明达的这口气没提上来,苏登的士兵就已经堵上了缺口。

    眼看着突围无望了,宿勤明达也豁出去了,冲上来和狄干拼命。

    狄干年轻气盛,当然也不怕拼命,两人又大战了几十回合,最后还是拳怕青壮,更年轻的狄干身体素质更好,在宿勤明达力竭的时候抓住了他的破绽,用长槊了结了宿勤明达的性命。

    主将身死,水源也断了,叛军再也没有作战的意志,纷纷向于谨所部投降。

    于谨命令各部接受秦州叛军的投降,然后立刻派出函使向苏泽报捷。

    面对这和自己军队数量差不多的叛军,于谨的选择是将叛军的武器收缴,然后将其中的精锐挑选出来编练成新军,其他凑数的老弱病残和不合格的士兵,则给上口粮,让督战队押送到后方去安置。

    当然,于谨能够这么做,都是因为这场仗实在是太富裕了。

    投降的叛军失了锐气,但也不是没牙的老虎。

    如果让他们自行解散,那很多叛军还会逃回天水,那这一仗等于白打了。

    如果全部坑杀,且不说坑杀俘虏这件事到底会不会不祥,其他秦州叛军知道了官军坑杀俘虏,那以后就没有人愿意投降了,今后每一次打仗都会殊死抵抗。

    于谨的做法是最稳妥,最没有后患的方法。

    但是为什么大部分将军不用呢?

    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粮食来安置降卒,也没有足够时间和人手来甄别整编降卒。

    于谨这么做的名声传出去,略阳城的守军本来就不足,主将宿勤明达也战死了,于谨又没有坑杀俘虏,略阳守军立刻开城投降。

    于谨占领略阳,这时候距离秦州治城天水已经不足百里。

    天水城中的叛军惶恐,可是莫折天生却没办法回援,因为在甘谷,他也遇到了硬骨头。

    前文勘误,苏登的先登营是跟随于谨进军的,不是侯景,前文已经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