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脸色铁青,他也意识到这么多年来,他竟然完全不了解朱标每天面对的都是些什么。

    朱标见朱元璋同意,目光深深地看着自己的儿子。

    这种事情能说吗?

    “父皇,也没什么,其实就是大臣们会通过儿臣给父皇提些建议。”

    “标儿不必多言,为父心中有数。”

    朱元璋看向朱寿,示意他继续说。

    “历朝历代开国后,接连几代正常继位是常事,但越到后来,皇帝早逝,幼主登基,人心不稳,权臣当道,只要有一件事发生,爷爷你建立的秩序就会崩溃。”

    朱寿继续说着。

    朱元璋缓缓点头,他听得异常认真,只要是为大明朝考虑的,他都会设身处地地思考:

    “那该怎么办?设立宰辅吧,容易出现权臣;不设立吧,就像东汉,又会有外戚或者宦官专权的问题。”

    老朱还是挺机智的,不愧是一代英主,很快抓住了关键。

    “相权不会因为宰辅的消失而消失,爷爷你立下了永不设立宰相的规定,那就总有替代的东西出现。”

    朱寿说到这里,看向老朱,直接问:“比如说现在,爷爷要想商量大事,又不想等上朝,怎么办?”

    “那就召见六部尚书,加上四辅官和殿阁大学士商议,之后我再发布旨意。”

    朱元璋想了想才回答。

    这就是他目前处理大事的方式,询问各部尚书意见,然后自己做决定。

    “这套流程已经用了多少年了?如果今后固定下来呢?”

    朱寿这一句话,让在场几人都恍然大悟,这其实就是内阁的雏形。

    历史上没有哪个制度是凭空出现的,内阁制也是在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后,为了处理政务逐渐形成的。

    某种程度上类似东汉的尚书台,总的来看都是集权的工具。

    但东汉尚书台通常由权臣兼管,而明朝的内阁,则渐渐地凌驾于六部之上,从内部滋生出了权臣。

    朱元璋倒吸一口凉气,他还没考虑得那么长远,但仔细一想,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

    “就没解决的办法?要不我把宰相制度恢复?”朱元璋忍不住问。

    “千万别,即便这个制度有缺点,那也是百年后的事,但宰辅的问题,之前已经有胡惟庸那样的逆贼了。”

    朱寿赶紧打消了老朱的念头。

    内阁制度再怎么差,也好过宰相制度,哪怕到了嘉靖、万历年间,皇帝都不怎么管事了,内阁还能勉强维持国家运转,要是有宰辅,大明朝早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