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城,今县北有故城。汉城亦谓之南漯阴城。凡水以南为阴,北为阳,意者,汉有漯阴,漯阳二县,南北对立,道元故云,漯阴县,故黎邑,王莽更名翼成。又云,漯阳县,王莽之巨武。今翼成之文,见於《汉志》,而巨武无考。岂世本《汉书》脱失漯阳,道元犹见善本故耶?不然,二城明有分画,新莽又制异名,尚赖《水经》漯阳一语,郦以巨武释之,可补《汉志》之缺。

    《元和志》记载:黄河在临邑县北七十里,漯水北去临邑县七里。唐临邑在漯阴故城东十里,故黎邑也,在今临邑县东南。

    《太平寰宇记》记载:宋武帝平广固移漯阴于今临邑县西北五十里,为北隰阴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于犁邱设东郡犁县、邑南设齐郡漯阴县,后将齐郡改为平原郡,漯阴县隶属平原郡。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数破匈奴浑邪王,杀数万人。单于发怒,要惩杀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汉武帝怕有诈,令去病带兵迎接。匈奴兵见汉军来,想要逃跑。霍去病驰马进入匈奴阵,亲自与浑邪王相见,斩想逃者八千人,投降数万人,号称十万。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赏赐数十万,封浑邪王为漯阴侯。

    文帝十年,封齐相召平子奴为犁侯。

    东汉时期,刘秀将犁县并入漯阴县。

    建武二十八年,刘秀改隶济南国。

    三国时期,曹丕将河东北部划归漯阴县,直到西晋仍隶属济南郡。

    五胡十六国,此城废除。

    孝建二年,此地改成临邑县。

    《寰宇记》记载:宋武帝平广固,移漯阴于临邑县西北五十里,为隰阴城。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汉漯阴县。南朝宋侨置临邑县于此。

    《临邑县志·川渎》记载:临邑为河水入海之道。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刘宋大明元年,孝建皇帝复将兖州济北郡的谷城县改称临邑县。

    县志载:侨置临邑后属东魏郡,后入于北魏。北齐、后周、隋逐沿之。

    隋志载:临邑有鹊山,有隰阴城是邑。

    唐武德二年,临邑属谭州。

    贞观元年,谭州废,改属齐州济南郡。

    太和四年,此地划入临邑县,城废为镇。

    五代,临邑属齐郡。

    北宋时,此地属于齐州。

    建隆三年,县城移至孙耿镇。

    天会八年,金太宗立宋朝叛臣刘豫为伪皇帝,建国号为齐,临邑为伪齐刘豫地。

    太宗天会七年,割故著县和章丘一部分置县,因地处济水之北,故名为济阳县。

    洪武元年,此地属于山东布政司济南府。

    雍正八年,此地属于高唐直隶州。

    雍正十五年,撤高唐属东昌府,临邑还属济南府。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的115师,在临邑建立抗日民主政府,隶属冀鲁边区第二专区。

    1940年后,这里先后划归平禹、齐临、济阳、匡五各县。

    1943年,此地撤消临邑县制。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恢复临邑县建制,隶属渤海第二专区。

    1949年,这里改属洛北专区。

    1950年上半年,洛北专区改为德州专区,临邑县属德州专区。

    1956年2月,德州专区撤消,临邑划属惠民专区。

    1958年,济阳县合并于临邑县,隶属聊城专区。

    1960年,这里改属淄博专区。

    1961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