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直到散场后,一位和芙琳关系很好的画家才告诉她,最近这部剧在戏剧界的评价相当负面,大家也不能表现得太喜欢。
这个逻辑听起来很诡异,评价好不好和自己喜不喜欢之间按理来说关系不大。
毕竟审美是个很主观的玩意儿,自己喜好就是第一标准。
但对于圈内人士来说,不行。
这是一群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要追上圈内标准的人。
衣着样式,娱乐方式,乃至应该“喜欢”吃什么,都有一套规则。
你爱啃鸡爪?不行。
那是穷人才喜欢吃的东西,你也喜欢就是没有品味。
同理,喜欢一部主流评价不好的戏剧,也是没有品味。
他们的生活就像一场化装舞会,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必须一直迎合派对主题。
听好友这么一说,芙琳便想看看主流观点到底是怎么批评的。
如果说的有理有据,就当学习,戏剧也不是她的专业领域。
然而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好几个针对《控方证人》的差评直接挂在热搜上。
撰写者一个个的头衔都贼长。
什么著名作家,剧作家,诗人,旅行家,文学研究者,神学大师,剧院管理,戏剧公会认证评论家。
以上一整串是一个人的头衔。
批评的题目也十分不得了。
《细数〈控方证人〉十宗罪》
《是谁要毁了戏剧的未来》
《披着悬疑外衣的闹剧》
《大众失去审美能力了吗?》
……
主题思想总结起来都是一句话,我差评我有理,你喜欢是你品味不行。
作为一名创作者,芙琳向来很看不惯这些以批评为生的人。
因为她的艺术尝试也遭受过这样的待遇。
关键是只批评没建议,觉得这样不好,那怎样才是好,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一刻,芙琳已经和新戏剧公会狠狠共情了。
然而在仔细看过那些差评后,她发现尽管指出的问题各有不同,甚至互相矛盾,但写作手法高度一致。
充斥着断章取义和曲解。
还有令龙摸不着头脑的上价值环节,诸如最终正义需要靠私刑实施,是在展现不好的价值引导,应该拒绝这种文艺作品……
就像是拿到一套写作模板后,各自往里面填充内容。
中间还有不少剧情错误,只现场看过一遍的芙琳就能很轻松地发现。
绝对是有组织有预谋的。
芙琳觉得自己发现了个不得了的秘密,于是急匆匆地来找卓戈。
“肯定是戏剧公会干的!”她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说。
“哇,真棒!我都没想到呢。”卓戈用一种幼师夸孩子般的语气称赞道。
没事常夸夸,哪怕听起来很幼稚,也能有提高幸福感。
当然,不建议在网络上这么用,纯文字没语气很容易被当成阴阳怪气。
emoji也代替不了语气,因为一切表情都将最终被理解为在阴阳。
“那还不赶紧处理他们,都在热搜上了,就让他们这样搞坏原剧的评价吗?”芙琳急切地说。
“已经处理过了,热搜就是我让人挂上去的。”卓戈回答。
“啊?”芙琳眉头挤成川字,“处理不应该是封他们的号吗?你是不是傻了,还帮他们上热搜?”
如果依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