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生产出来的第一款摩托车就成为了爆款。

    哪怕是一辆摩托车要三千多块的价格,也有点供不应求。

    当然,这也因为他们合作初期的摩托车是从国外直接进口零件来组装生产,所以产能有限。

    后面慢慢的实现了国产化,产能就提升上去了。

    不过让人比较无语的是国产化之后,油耗也跟着提升上去了,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确实如此,外面现在自己做生意的人也慢慢的多了起来,不少人手头上都有一些钱了。”

    “几万块一辆的汽车买不起,也买不到,但是几千块一辆的摩托车,不少人还是想要买的。”

    廖成文自己就很想拥有一辆摩托车,可惜哪怕是以他的工资收入,买一辆摩托车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想一下,现在的工人也就三四十块钱一个月,但是一辆摩托车却是要三千来块钱。

    后世一个工人一个月怎么也有三四千块,甚至五六千块,但是一辆普通摩托车的价格,也还是三四千块钱。

    收入上涨了百倍,摩托车的价格却是没有太大的变化。

    可想而知,在1981年的时候想要买一辆摩托车,那是多么有困难的事情。

    不客气的说,你现在骑一辆摩托车,比后世开一辆奔驰和宝马的入门级轿车,绝对是要更加威风。

    甚至都能跟开一辆法拉利相提并论了。

    ……

    就在朝阳摩托车制造厂这边紧锣密鼓的在推进宝马70量产的时候,远在西南的嘉陵厂也在为自己的摩托车事业而努力。

    1978年的大会之后,华夏所有的兵工企业都面临“军转民”的重大课题。

    嘉陵厂大胆提出生产摩托车的想法。

    摩托车当时是一个技术复杂的高档产品,全国产量不到5万台,且几乎全是军品。

    1979年4月,嘉陵开始组建摩托车研究所,誓要用5个月时间造出第一台样车,为1979年国庆献礼。

    无图纸资料、无专用设备、80%的材料不对口,只有靠最原始的“依葫芦画瓢”式的测绘仿造。

    有些精密零件,比如说发动机活塞,只能靠工匠用手工一点一点磨出来。

    塑料、橡胶跟不上,职工就把自己的旧凉鞋拿来做原料。

    4个月后,华夏首辆民用摩托诞生。这款被命名为CJ50型的嘉陵摩托车,车重100斤,时速六七十公里。

    只是这款摩托车的生产成本就高达三千多元,质量还不稳定,只能依靠低价勉强买几辆,完全不挣钱。

    面对这个局面,他们结合之前出国考察的结果,也开始商讨引进技术。

    “老袁,跟本田技研那边谈的怎么样了?”

    厂长尹志国考察了几个国家的摩托车工厂之后,最终选择跟本田技研合作。

    当然了,双方现在就一些细节问题还在沟通,尚未正式签署合同。

    “已经差不多了,上周我去拜访了本田技研二轮事业部的统括部长岛原太郎,针对之前双方的一些分歧,基本上已经有了明确的合意方案。”

    “我们初期会直接从东瀛进口零部件来组装他们的本田70摩托车,后面慢慢的实现国产化。”

    “与此同时,本田技研那边会安排技术专家过来对我们嘉陵自己开发的CJ50车进行技术改造,找出CJ50车型的各种毛病,尽快的改善。”

    “今年我们计划生产第一批2500辆摩托车,彻底的打开局面。”

    袁志伟作为嘉陵厂的副厂长,现在是专职负责跟本田技研的合作谈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