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是源自于神权的。)
春秋文字“皇”作图4,“王”字从原形体中独立出来。战国文字承袭西周、春秋文字,但上部已变形。
自字形演变可以看出,到了西周,皇便是王上加了冠冕之形。
秦代小篆上部又讹变为“自”。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帝,所以命人将“皇”字上部的构件改为“自”。
“自”本义是鼻子,引申为开始的意思,“自”字和“王”字组成的“皇”字表示最初的王,也就是“鼻祖”,与“始皇帝”相符合。
汉代文字则将上部又讹变为“白”,一直沿袭至今。[5-6]另外古时候将只有屋顶、没有墙壁的房子叫“皇”,正和冕“自上覆下”是一样的。这样,“皇”又有了广的意义。“皇”与“广”本来都指屋顶,引申而有广大之义。
由此可见,《说文》“皇”字训为大,实际上是“堂皇”一义的引申。从语义来看,“皇”字在上古是个充满“美、大”之义的褒义词。
“皇”字在商周时期的金文和文献中,都用做形容词,与“大”的意义相关。如称天为“皇天”,对已故的长辈尊称为“皇考”“皇祖”。
“皇”字其本意是大、盛大、辉煌、庄盛,美好等纯粹的褒义词。
《说文》:大也。
《尔雅·释天》疏:尊而君之,则称皇天。
《尔雅·释诂》:君也。
《汤诰》:惟皇上帝。传:皇,大。上帝,天也。又三皇,伏牺,神农,黄帝是也。
《书·大禹谟》:皇天眷命。
《尚书·序疏》:称皇者,以皇是美大之名。言大於帝也。
《风俗通》:天也。
《风俗通》:三皇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又有天下者之通称。
《博雅》:美也。
在有皇帝这個称号之前,“皇”如果用作远古最高统治者身上,例如三皇:燧人为燧皇,伏羲为羲皇,神农为农皇。
那么本意是伟大的,光明的,高贵的最高首领。
“帝”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模拟架木或束木焚烧以祭天,是“禘”的初文;一说其古字形像花蒂,是“蒂”的初文。
帝的基本义是天帝、上帝,亦可指先王,周代以后战国以前亦可专指道德修养和功德很大很高的人,秦以后成为“皇帝”简称。
帝字甲骨文作图1、图2、图3等形状,比较原始的是图1和图3,从第二期开始,在上面加一横画作图2。
西周金文作图2,春秋文字承袭西周文字。
战国文字中“图A”旁繁化作“图B”形,或于“图C”右上加一短横画为饰笔。
秦汉文字承袭春秋文字,变化不大,沿袭至今。
[2]学术界关于“帝”字的解析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帝”是“花蒂”的“蒂”的本字。其字形像花蒂的样子。高鸿缙在《中国字例》中将帝释为“根蒂”。这两种说法,不管“花蒂”还是“根蒂”,都是古人对于生命诞生的一种崇高信仰,亦可说是古人的一种生殖崇拜。
2.“帝”像架木或束木以焚烧祭天,本义是一种古老的祭礼,是禘的初文。禘祭初为殷人祭天及自然神、四方之祭,其后亦禘祭先公先王。禘由祭天而引申为天帝之帝,又引申为商王之称号。
此外还有“帝来源于光芒四射的太阳”“帝是鸟飞上天空形状的引申”“帝字来源于巴比伦”等多种说法。
[6]要说到“帝”字,多半是出现在“三皇五帝、黄帝、炎帝、汉武帝”这类称呼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