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头骑辆永久,相当于后世开辆su7。

    倍儿有面子。

    沿着南柳巷,往琉璃厂骑。

    关于一个时代的印象,从图片里看和自己亲眼见到,完全是两码事儿。

    四处灰突突的,两侧砖瓦房矮小破旧,人群一抹水儿蓝、黑、灰,电线杆布满密密麻麻的电线,唯有墙上鲜亮的红底标语格外醒目。

    江弦一路左拐右拐,就像穿梭于泛黄过曝的老电影,一切都朦胧而不真实。

    骑了十几分钟,到了四十三中学南侧的“琉璃厂街道服务站”。

    他解开扣子,衬衫里已经捂出一层细汗。

    的确良就这样,不吸汗不透气,但爽滑易洗,还是70年代时髦的象征。

    服务站门外麇集了一大帮人,跟找日结的三和大神似得,表情都特么一样的丧。

    1978年,浩浩荡荡的知青返城大潮汹涌而起,成千上万壮劳力蜂拥回城市,导致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

    就拿京城来说,待业青年数量达到40万人,平均每2.7户,就有1人没工作。

    而且这会儿跟后疫情时代又不一样。

    后疫情时代,女的能直播,饿了就点外卖,男的能送外卖,送完外卖看女的直播。

    这会儿,你没工作那就是真没工作。

    “还是相信后人的智慧吧。”

    江弦扯开袖扣,把袖子挽起,深吸口气,随后一头扎进拥挤的人潮。

    “领导,还有活儿么?我是返城知青。”

    工作人员看他一眼。

    “家住附近?”

    “魏染胡同。”

    “倒是还有一活儿,不过地方离你住处比较远,雍和宫,一天一块七角二分,做三天。”

    “干不了。”江弦想都没想就给拒了,“还有近点的不?”

    “没了。”工作人员对于他这资产阶级的贪图享乐思想有些生气,“刚才有个在前三门的活儿,已经被这位李红民同志接走了。”

    江弦看一眼身边那货,一看正办手续呢,赶紧给他拽住。

    “同志,你家哪的?”

    “腊竹胡同。”

    “跟谁住一块?”

    李红民奇怪的看他一眼,“我爹我妈我爷我奶。”

    “我和我妈住。”

    谁问伱了?

    “领导同志,我比李红民同志更需要这份工作!”

    “原因。”

    “李红民同志家里有父母长辈相互照应,我家就不一样了,我就和我妈住。”

    “什么意思?”

    “我还要照顾我妈!”

    “???”

    无耻!

    太特么无耻了!

    工作人员脸都气抽搐了。

    就这个节骨眼,江弦这货已经把名儿签了,还一脸的遗憾。

    “这粗活儿勉强先干着吧,放插队那会儿,咱可是混文学圈儿的。”

    您瞅瞅这气焰。

    不过这话还真不是乱说。

    原身在白洋淀插队那会,就搞地下文学,跟姜世伟、赵振开那波人混特熟。

    而且他本身就是一网文写手,算是半个作家。

    最长远的打算,就是靠文字养活自己。

    “唉。”带着满脸委屈的离开。

    但凡兜里还有一分钱,他绝对不接这糙活儿。

    在外边儿浪一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