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任何差错。

    消息不胫而走,后面两天,陆续又有人来捞外快,这可比煮盐来银子快多了,很怕过了这个村就再也赶不上这种好事。

    工地的人,很快达到了四千人,王桥十分有眼力劲,主动给张骥送来了十万两银子,解决了张骥资金链的问题。

    而张骥就在青口镇的消息,也传扬开来,传到了诸如张元瑛等人的耳中。

    “这厮真是命大,那样都不死。”曹达已经听说了张骥大概的脱险经历,他们都没想到张骥居然躲进了安陆县衙里,只差一点点就能弄死张骥了。

    张元瑛倒是没有恼怒,娇哼一声,“他到了又怎样,想改盐政,那才是找死的举动,我们这次只看热闹就行,看他碰个头破血流,再找个机会补一刀就是了。”

    曹达皱眉,“你这也太乐观了,指望那些盐商,不靠谱吧!”

    “可不止是盐商,你就瞧好吧!不用我们拱火,两淮盐场及其地方就受不了,打破约定俗成的规矩,那些人可不会同意。”

    张元瑛的确聪明,她现在还没想到盐课上面,但是知道盐商的力量很大,她记得有一年,就有晋商盐商,给了她爷爷送了二十万两银子,所求只是让北境沿途的卫所稍微照顾一下而已。

    银子多,那也是力量,张骥所作所为就是跟很多人的银袋子过不去,他不是谁死,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会有人教张骥明白这个道理的。

    至于张骥在鼓捣什么,反而没人在意,只要没和盐挂钩,那就让这位国舅爷随便瞎折腾好了,反正银子是国舅爷自己的,他们总不能拦着国舅爷花销吧!

    烧水泥,从下料到产出是需要时间的,张骥没有浪费时间,而是规划晒场,既然答应了皇帝姐夫,就肯定要把事情办好。

    为了减少掣肘,张骥没有动那些已经成熟的盐场,而是准备另起炉灶,建设全新的晒场。

    这样更有对比意义,看看到底是哪种办法好。

    郭宁在几天后被张骥打发去了南镇抚司,通过那边的关系,暗中调查郑和宝船的图纸踪迹。

    如果实在找不到图纸,那就保护好造船厂的遗址,看看能不能挖掘出关键技术来。

    这可是他愿意南下的主要原因,不能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