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已经是发芽了,要得果报了,这叫“有”。这个地方的关键就是:

    临命终的爱取,你临命终对什么东西产生爱取!

    在《净土圣贤录》里面讲到,唐朝有一个叫僧藏大师,僧宝的僧,这个藏是法藏大师的藏。僧藏大师他出家以后,我看《净土圣贤录》说他做两件事——白天为大众师工作,任劳任怨,什么事都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扫厕所拖地板,他什么都做,没有怨言;晚上他就是坐禅念佛,累了就睡觉,他出家好像也不是很久,差不多十年左右而已。

    有一次在晚上打坐的时候,这个时候他知道他快临终。他在《净土圣贤录》上说六欲天次第来迎,刚开始的时候,不是净土现前,阿弥陀佛不是先现前,它是四天王天的果报现前,四天王天宫殿现前,他这个时候不动,四天王天就消失掉了。然后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六欲天的宫殿,一个比一个殊胜都现前,他内心当中不动,当然他一动念他就得果报了。后来六欲天消失以后,这个时候阿弥陀佛的莲花才正式出现,他动了发愿的心,自己发现自己坐在莲花上就往生了。当然《净土圣贤录》讲完这段公案以后,古德在这个地方做一个小眉批说,六欲天是何等境界,临终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这个不容易!

    也就是说我们虽然有很多的善业,但是你临终的正念也是非常重要。如果你临终起恶念了,那你今生所做的业也没白费,但是不能马上得果报,等以后再说了。所以我们在助念的时候,助念不是说你一去就念佛,不是这个意思。印光大师讲善巧开导安慰,你要开导,在家人一百个有九十九个临命终的时候,是“心有千千结”,很多事没有交代,他心中这个地方有障碍,你念佛,根本跟他不相应。所以第一先开导,把他心中的结破开,然后念佛,他这个时候心才跟佛相应。

    我们在三界的轮回当中,除了你的业力以外,还有你心中的愿望——爱取(你的希望)。所以佛法是认为说善业是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那是亲因缘。但是果报要成熟,还必须要你心中的希望,你发的愿力的引导,业力才能够转成“有”支,就是有力量决定招感当来异熟之位,否则你那个种子只是前面的,识、名色、六入、触、受先保存起来。

    有这个“有”以后当然就会招感“生”,从母胎脱生的刹那叫做“生”,由这个生乃至未老死之果法,然后就会有死亡,由苦果的衰变乃至死灭位为止,就有当来的生跟死。从唯识学是这样的看法。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这段是外道或二乘学者问难说,如果只有心识,那怎么会有生命的相续呢?那么唯识论师解释有两个因缘:

    第一个、由诸业习气:生命的相续是由于我们内心的业种子,这是第一个,当然这个地方是指第八识的种子。

    第二个、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第六意识所生起的爱取烦恼的滋润,滋润这些种子,从一个种子位而变成“有”支,一个有招感果报的强大有力的种子,由爱取的滋润,业种子就使令我们前面的异熟结束了以后,又招感来生的异熟,这都没有离开心识。

    这地方是说因缘所生法,应该有两个因缘,第一个是业力,第二个是我们心中的愿力。愿就是发愿的愿,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愿力,这两个缺一不可。

    在净土中有一部经叫《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可能大家也读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当中强调一个观念说,有些人他就很容易生长在有佛的时代,就是他出生的时候,释迦摩尼佛也刚好出生,他拜释迦摩尼佛做弟子;有些人就是生生世世不能跟佛同一期出生,可能佛前佛后,他出生的时候佛陀刚好灭度、或者他出生的时候佛陀还没有出世,总是生长在佛前佛后,这个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因缘?是不是佛陀他对谁有偏爱呢?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当中说不是这样子,说你不想生长在佛前佛后,很想生长在有佛陀的地方,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