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这种等级规格的至高无上就表现在皇帝的亲征礼仪的盛大复杂上。皇帝亲征的礼仪应该主要有造庙、宜社、妈祭等礼仪,而参加战事的将领统帅选定后,举行命将征伐礼,礼制规定上有受旌节、引见、造庙、宜社、告武成王庙等礼仪。其中妈祭的时间是在出征之前,皇帝派遣使者去进行祭祀,而不是亲祭。唐代妈祭的对象是军神和军旗,当时军神是祭轩辖黄帝。受旌节之礼主要是接受任命的大将上朝,皇帝派遣使者将旌节交予大将,接受旌节后,大将就可以带领自己的属下建立属于各自的牙旗以带领士兵出战。大将、偏将和裨将按照地位不同,所用牙旗形制也不同。引见是所拜大将上朝面圣,述说此次战事的方略,然后就可以拜别皇帝行军出发。除此之外,士兵也有准备仪式。在将士出征之前,首先要进行准备仪式。这是为了祈求上天的保佑和福祉。在这个仪式中,将会有官员代表朝廷向将士们发放荣誉证书,表彰他们的功勋和贡献。此外,还会有军乐队奏乐,为将士们助威加油。不仅如此,还有激发士气的升旗仪式。升旗仪式是整个出征仪式的重要环节。在出征前的清晨,官员和将士们会集中在一处,等待升旗仪式的开始。当升旗仪式开始时,将士们会整齐列队,举起手中的旗帜,高声唱起军旗歌。随着旗帜的冉冉升起,将士们的士气也会随之高涨。开战之前还会有军誓。可以按照其字面意思,直接理解为战前动员大会,和我们现在的宣誓活动很像,为的是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在开拨前刻,一部士兵全部集结完毕后,由最高长官登台演讲誓文,要讲的台下士兵热血沸腾、众志成城为最好,而之后军队便趁着这股心劲开拔出征。为了更快达到这一目的,宋代官员们还专门为军队编写了一篇动员演讲大纲,发给将领们以此为参考或增或减进行演讲,而这篇大纲也被明代所继承。其大意为:“大将某官某人(指主将),在此通告三军,我们即将出征去跟敌人较量士卒厉害,各部要严整队伍听我的指挥。如今戎夷不请自来,入侵我国土地、骚扰我国边疆、败坏我国生产,流毒于百姓万民……希望各部将士有马革裹尸的勇气和荣耀,而不要有贪生怕死做逃兵的耻辱。等到得胜归来,作战勇敢者自然有奖励发放,而畏缩不前者也有军法等着。”而且在作战过程中是不允许讲话的,就是禁喧,禁喧就是禁止喧哗的意思,尤其是在行军以及作战的时候。武经总要中说:“凡兵体尚静恶喧,静则有序喧则必乱。”戚继光又说:“军中要紧只第一件,不许喧哗说话,凡遇动止进退,自有旗帜金鼓,若无令许说话,但开口者着实重处,夜间尤是切禁。”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大家可以想象自己大学军训队列的时候,同学之间相互嬉笑打闹不整步伐,那肯定是越走越乱的,用教官们的话讲就是像放羊一样!队列一乱,这对于依靠排兵布阵、士兵组成紧密队形发挥战斗力为作战方式的古代军队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所以在古代军法中对于喧哗的处罚也是最重的一类。;不过虽然禁止喧哗,但指唤士兵、指挥进退行止这类信息还是需要专人传递的。以明代为例,明代军队基层编制中有“队”一级编制,于是在行军的时候每队出两个人作为通信,一个执掌绯红色小旗子一面,与大军平行十步外随行,十步距离不远不近,但视野开阔,即便于掌旗人观察前军旗语,也便于旁边行军的士兵观察掌旗人所传递给他们的信息。而另一个人则作为暗哨、侦查分散四处,观察地形随时报告。行军旗语非常简单,旗子立着且向前招动的时候就是让士兵向前速行,发现旗子卧倒那就是停止休息,若是旗子依然立着但不再向前招动,那就是要士兵们转身行军了。而除了每队这两个人外,在大军前后两头也会另派人手传递主将命令以及代行主将权利规整军纪,而剩下的普通士兵那就是严禁出声只能一心赶路了。这天,宋楚正式交战前,各国士兵都开始打鼓,顷刻间,锣鼓喧天,为什么古代士兵开战之前要打鼓呢?之所以要打鼓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鼓舞士气。鼓声能提醒士兵保持警觉并振奋他们的精神,使他们在战斗中更有决心和毅力。第二,传递信息和命令。在古代通信技术落后的情况下,鼓声成为军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