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训,令后辈不得更改。”

    朱元璋听了并未直接答应下来。

    而是沉吟了会儿,反问:“那你有没有想过,我大明后世皇帝为何会立下那些规矩?”

    朱标道:“儿臣倒也想过,若说防备外戚威胁皇权,一般而言都是针对后族,没听说防备驸马的。”

    “因此儿臣想着,那般限制,多半是为了防止驸马仗皇家之势欺压百姓,又或者是弄权作恶。”

    朱元璋点头,“你猜想的不错,所以对驸马的限制、待遇,咱会仔细考虑。肯定不会立下刘宽所说的那些奇葩规矩,但也不会过分优容。”

    “还是父皇想得周道。”

    朱标听朱元璋表明不会立那些奇葩规矩,也放下心来,觉得算是对刘宽有交代了。

    ···

    也是这天上午。

    刘宽在科技司的司院“面试”了苏铨推荐的几位大概符合他要求的官员。

    这几人都是不足六品的官员,若能担任科技司主事,便等于升职了,因此“面试”时,倒也表现得颇为配合。

    “面试”之后,刘宽最终选中了三人。

    只待吏部通过了调任行文,三人便会来科技司任职。

    下午。

    科技司几乎是全员出动,前往国子学招聘吏员——唯有员外郎赵承柱、书吏崔彦留守司院。

    朱元璋定都金陵后,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

    直到洪武十五年,方重建国子学校舍于鸡笼山,并改其名为“国子监”。

    故如今国子学便是应天府学,在紫禁城西南方向,与贡院相邻,离工部大院倒不是很远。

    刘宽、苏铨带着三名吏员,外加王广岳率领的仪鸾司护卫总旗,或是骑马或是步行,没多久就到了国子学外。

    刘宽坐在乌云踏雪之上打量,只见这是一座规模颇大的建筑群。

    外面耸立这一栋三门牌楼,内里具备此时建筑特色的院落、屋宇彼此勾连,又有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再加上绿化做的也不错,看着便仿佛一风景胜地。

    苏铨在一旁含笑解释道:“我大明如今虽不开科举,但却以官学传播儒学,教化百姓”

    “京师国子学为天下官学之最,亦是读书人求学之胜地,如今有近两千人在其中学习。”

    听着苏铨的话,刘宽隐约记起,后世南京国子监似乎在永乐年间达到极盛,一度拥有九千多名学生。

    如今还不到两千人,跟永乐年间相比显然是小巫见大巫了。

    但想到如今科举未开,京师国子学能有这么多学生已然不易。

    收回思绪,刘宽问:“国子学的学生是怎么来的?”

    苏铨道,“大部分是由地方官学推举过来的,还有一小部分则是受恩荫入读。总体而言,大多是研读儒学经典的年轻俊杰。”

    “走吧,我们先进去拜访国子学的几位掌事官员,让他们帮忙召集诸生,如此才方便我们从中招募人才。”

    国子学自不是寻常人可随意进出的。

    但刘宽等人既是官吏,苏铨更携带有老朱的谕旨,便无人能阻拦。

    进入国子学后,苏铨又介绍了下国子学的官吏情况。

    大体与后来的国子监相似,有祭酒、司业、学丞各一位,五经博士五人,助教十五人,学正十人,学录七人。

    又有典籍、典簿各一人,掌馔二人,教授若干位。

    最后还有一位在国子学挂名的衍圣公——这位大抵只在国子学有与儒家相关的重大典礼时才会过来,充当偶像(木偶雕像之意)。

    现任的国子学祭酒、司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