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上一章,说到陈慧儿在寺庙里闯了祸,跟阿福、小翠两个人落荒而逃...

    其中提到了,陈慧儿本想在鸡鸣寺的“温室”里好好泡个澡的。这个真不是瞎说,古时寺庙里啊,确实有浴室,名字就叫“温室”。

    本打算继续往下写,可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插播一期,就说说咱们华夏文明5000年里的“泡澡文化”!

    冬天泡澡,是真舒服。特别是冬天去东北,天寒地冻的,外面冷里面热。浴室里泡一泡,可不正是祛寒又暖心。要是再找个师父给你这么一撮一拍,那真是美滋滋啊!

    要说以前的那种大众公共浴池,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在大城市里基本绝迹。取而代之的有各种高档的这个汤,那个汤的。但是“泡澡文化”已然慢慢成为一个历史记忆点,当下的很多人去“泡汤”体现的是娱乐至上的精神属性。

    “泡澡”不再那么纯粹了,或者说更像是一个前奏曲罢了。

    那你说,古人是怎么泡澡的呢?

    其实,在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咱们这个故事所处的时代环境。公共浴室是寺庙里的必设建筑,称为“温室”,主要是供僧人和香客洗浴用。

    没错了,最早洗公共浴室的竟然是僧人!

    这个与佛教本身的教义有关。

    佛教源于印度,唐代僧人义净赴印度求法时,看到印度的寺院中都设有公共浴室。他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也写道:“那烂陀寺有十余所大池,每日晨时,寺鸣楗椎,令僧徒洗浴。”

    要说那个时候印度人洗澡,也就是跳进大水坑里洗洗。可能你一下子就想到了用恒河水沐浴的情景。其实还真是差不多,毕竟嘛,资源有限,图的就是个心灵的净化!懂的都懂了...

    既然佛教是舶来品,那么它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后,也相应带有了洗浴的要求。

    因为佛祖释迦牟尼主张洗澡,他认为洗得好了可以“除去七病,得七福报”。

    而且,给僧人提供洗浴还是一种功德的体现,所以中国古代,每一座寺院中都少不了供僧人们集体洗浴的地方,那时候叫“浴室院”。

    佛教要求僧人洗浴,还带有精神层面上对清净的追求,保证“身心无垢”。

    咱们现在说的“洗心革面”就是这个意思:只有清心净身,才可以礼佛。没毛病!

    寺庙里设置公共浴室,从东汉开始,到魏晋南北朝盛行。但都是对内不对外的。

    直到北宋时,这种公共浴室才逐渐成为了“大众浴室”。

    也就是说,从北宋起,普通人在冬天,去泡澡堂子才成为了一种风俗文化。

    北宋时的公共浴室,以京师汴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数量最多,称呼也多,有叫“浴堂”“浴肆”的,还有的美其名曰“香水行”。

    到了南宋时,“香水行”就更普及了,这里说的就是一种行当了。

    因为“香水行”不只开浴室,还卖“面汤”。所谓的“面汤”,可不是什么小吃,而是大家常用的洗脸水。

    这可了不得,从中可见当时的城市“商业供热”已经出现了。这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供需关系已经显现雏形。

    那又要问了,为什么澡堂子到了宋代,会大量产生呢?

    这个,就与当时“煤”的开发和利用有一定关系了。

    煤炭当时被称为“石炭”。

    “石炭”这种东西,相比柴火、干草来说,成本更低、火力更猛,加温却更快。

    像当时的徐州、延安一带,当时就已经出煤了,为城市冬天供暖供热提供能源。

    但因为家家烧煤,污染也严重。当时延安一带有这样的说法,叫“沙堆套里三条路,石炭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