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眼睛,同为母亲,她知道那种丧女之痛有多痛!

    当年大毛溺水而亡,她的心被撕扯,痛到无法呼吸。

    冯素莲不知道,看着风风火火、泼辣利落的李同志也没好到哪里。

    原本在几千里之外的干部学校培训,接到谭政委的电报。

    从培训学校退学,寄养在老乡家的两个孩子被迫送养,老乡怕她反悔,让她写下永不相认的送养书。

    对于一个母亲何等残忍?可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李同志毅然决然写了。

    只带走最小的孩子,一岁多的小儿子。

    辗转几千里来到锦城,随丈夫上高原,孩子留在锦城能办事处托儿所。

    上高原干部的孩子都只能寄养在这里,给一群没有生育过的女兵带。

    女兵们也只有十五六岁,什么都不懂。

    有一次陈参谋长回锦城开会,顺道去托儿所看望老战友的孩子,老战友是上雪域高原的一位副师长。

    结果孩子发烧,奄奄一息躺床上,尿裤子了也没人换,看得陈参谋长很不是滋味儿。

    再问看孩子的女兵,一脸茫然,并不知道孩子生病,自己忙得晕头转向,根本顾不上。

    陈参谋长带着孩子上医院看病打针,随后找到办事处领导,对此进行批评。

    孩子们的父母在雪域高原流血流汗奋斗建设,孩子却连基本的照顾都没做好,让上面的同志们怎么安心工作?

    当初好多官兵不愿意上雪域高原,革命胜利了,谁不想在大城市安定下来,娶妻生子。

    却要上雪域高原,不但缺氧、苦寒,那里形势特别复杂,千百年来都无人征服的地方。

    这一上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活着下来!

    为了做表率,军部首长们带着家属第一拨出发。

    张军长甚至带上小女儿,小女儿的夭折成为张军长夫妇一生的痛!

    “这两天打扰了!”李同志和樊同志挤在纸板铺垫的地上。

    “李同志、樊同志,你们睡这边吧!”冯素莲拉着两位老大姐往床板铺上挪。

    “不用,这里睡着一样的!习惯了!”樊同志笑道,“前两年上来,可是连纸板、枯草都没有呢!”

    冰冷湿漉的地上铺上被褥,半铺半盖一路走上来的。

    这个团挺聪明,弄些木板、木架,加上枯草、松针,比他们那会儿暖和多了!

    那时的战士们老实,又没有工具,真没动过这个念头。

    “李同志、樊同志,要不咱们换个方向!都能睡床板上!”冯素莲提议。

    知道这些老革命不会自己一个人睡床板,调整方向,这样每个人上半身躺木板床上,腿搭在纸板那边。

    “小冯,果然年轻人脑瓜子好使!”两位老大姐欣然同意。

    四个人躺下,今晚不能再用小火炉,没位置放,人多挤着也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