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师陈寿的敬佩也就越多。

    从汉末地方失序,士族崛起后,私人著史已经成为士人的风尚。

    起初,士人的史学是零散闲碎的,要么是一个乃至几个人物的传记,诸如吴人著《曹瞒传》、荆人著《零陵先贤传》,要么干脆是一个时代的奇人轶事合集,比如王粲著《英雄记》,袁晔著《献帝春秋》。他们只是身处在一个战乱频发的动荡年代,情不自禁地想记录下身边的英雄人物。

    但随着三国鼎立的局面出现,士人们对未来局势感到迷茫,他们不得不翻阅故纸堆,一边整理刚发生的历史,一边与前代历史相对照。

    如此一来,史学发展突飞猛进。到陈寿修成《三国志》时,已先后有鱼豢写《魏略》、司马彪著《续汉书》、夏侯湛作《魏书》、虞溥成《江表传》等名篇,同时还有华峤修《汉后书》、张璠修《后汉纪》。全都是志在流芳,体例齐全的长篇巨著。

    可著史的人虽多,细究其中的作品,能够与班固、司马迁并列的却寥寥无几。

    一是他们大多以史书在文坛相互标榜,并以此抬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远无早年司马迁、班固早年著史之纯粹。

    二是这些人的史才着实一般:要么详略不当,长篇累牍,导致迟迟不能修成;要么记载了各种鬼神轶事,经不起多少考究;要么就是政治立场先行,过于考虑当世士族的地位,以损害文本的真实性。

    相比之下,陈寿虽然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奉迎司马氏,贬低蜀汉,比如对一些权势之家做了一些回护,并没有完全脱离时代政治的局限,但即使如此,他的史才仍是毫无争议的当世第一。

    陈寿对此也心知肚明,所以在和刘羡彻夜交谈后,他突然向弟子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计划,笑道:“怀冲,我打算邀请京师的一些文士,一起来评鉴此书,你以为如何?”

    “好啊,老师修成此书,算是一件文坛盛事了,不知准备邀请谁呢?”

    “人不必在多,我主要打算邀请鱼豢,司马彪,夏侯湛这三位。”

    刘羡吃了一惊,老师提的这三位,分别是如今文坛史学中最负盛名的三位大家:

    鱼豢是久为知名的史学老人,如今已八十余岁,他所修之《魏略》,共五十余卷,每卷数十篇,足足有八百余万字,因其记载详实,不附权贵,是目前公认的百年内第一名作;

    司马彪是当今皇族宗室,能够翻阅大量前朝资料,因此收集光武帝以来的两百年后汉历史,著成《续汉书》,更写出最难写的数篇典志,是后汉历史的权威;

    夏侯湛则是当今文坛的后起之秀,他文字宏富,善构新词,与潘岳齐名为“连璧”,其新作《魏书》虽尚未完成,但根据其写作的《周诗》、《昆弟诰》等作,众人也对其抱有厚望。

    陈寿邀请这三人,显然是看中了他们的影响力,只要这三人能够认可《三国志》,那便是得到了文坛史学三代人的认可。当然,这也有相应的风险,如果有任何一人认为《三国志》有严重缺陷,也会令陈寿的风评万劫不复。

    陈寿显然是极为自信的,他捧着这些书卷,对刘羡笑道:“等这些人看完后,我还打算去张府上拜见张华。”

    “哦?”刘羡稍一思索,便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张华是当今天子的宠臣,如果能够得他重视,恐怕就能上达天听。以当今天子好名重士的作风,恐怕要不了多久,老师就能入辅台阁了!这确是一招两全其美的妙棋!刘羡便笑道:“那我就在这里提前祝贺老师了!”

    “有什么好提前的?”陈寿拍着刘羡的肩膀,眼光却落向茅屋前的黄花,自若道,“我这次来,就是要你也一同参与。”

    刘羡一愣,疑惑道:“可学生还在守孝……”

    “你不是还有下个月就期满了吗?已经不必这样严苛了,去我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