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羹,就会附赠炖烂脱肉的骨头。

    大宋特别流行吃瓠羹。

    所谓瓠羹,就是是用葫芦与羊肉炖成的一种浓汤,非常的暖胃。

    尤其是冬天,汴京城几乎无论哪条街,都有两三家瓠羹店。

    味道飘的老远都能闻着。

    一大碗瓠羹加上饶的一大块带肉的大骨头,十文钱,价格也不算贵的离谱。

    闻着瓠羹的浓郁香味儿。

    杨蔓娘捏了捏怀里花剩下的四百多文钱。

    心里暗暗的思量着。

    等下一次来交稿子,得了银钱。

    就带了老二和老三来一起尝尝这瓠羹的滋味儿。

    牛车缓缓而行。

    没一会儿功夫,便行驶到了潘楼街的南面儿。

    这里便是是汴京城最大的演艺中心桑家瓦子了。

    杨蔓娘之前有一次帮客人买零嘴儿就来过一回。

    桑家瓦子里不光有各种说书将史,唱戏,滑稽戏表演,傀儡表演,杂技表演,蹴鞠比赛,投壶比赛,马球比赛。

    还有卖药的、占卦的、摔跤卖艺的、卖饮食的、理发的、剪纸花儿的、唱小曲儿的。

    可以说各种三教九流,小商小贩,鱼龙混杂。

    有闲钱的人,在里面呆上一整日,就光是吃喝玩乐消磨时间,就不知不觉就到了天黑。

    就跟现代的各种商业中心一样。

    一点儿也不无聊。

    “吁~”

    伴随着车夫扬鞭停车的声音。

    牛车的帘子被撩起。

    两个十五六岁年纪,一胖一瘦,头上带着素银簪,穿着一样儿的灰色兔皮袄子的小娘子,从瓦子里出来,手拉手笑嘻嘻的上了牛车。

    看到牛车里,身边带着一堆东西穿着寒酸的杨蔓娘。

    两人惊讶了一下,互相努了努嘴儿。

    便坐在了最远处。

    自顾自的说着话儿。

    别人不搭理,杨蔓娘自然不会自讨无趣的主动搭话儿。

    她靠在车厢壁上。

    一边盘算着明天上工的事儿。

    一边欣赏着瓦子周围繁华的街景。

    不过,牛车就这么大。

    不一会儿。

    两个小娘子的声音,还是不由自主的飘进了杨蔓娘的耳朵。

    “哎,早知道咱们今天就不该出来玩了,听说明儿个王团子和张七圣大师都在夜叉棚演出呢,还有李解元也要在象棚说那《梅花定情记》,咱们今日出来了,明日我娘定是不许我再出来的。”

    瘦一些的小娘子名叫苏月亮,家里住在曲院街那边儿。

    父亲是开绸缎庄的,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总是比较得宠,能从祖母那里得不少银钱,所以,才有钱和发小王彩儿跑出来瓦子里玩儿。

    “我倒是不喜欢王团子,他虽说滑稽戏演的好,可人长得跟个大团子似的太笨重,我喜欢李解元,他长得多斯文多出色啊,还那么风流倜傥,好想去听他说书啊!”

    一说到这儿。

    胖乎乎的小娘子王彩儿,眼中忍不住露出迷恋之色。

    显然是这位李解元的忠实拥趸。

    “没可能的,我娘不让出我去,你娘肯定也不会同意你单独出来玩的,不过,虽然听不了李解元说书,但我三姐姐买了那本《梅花定情记》的话本儿了,明儿个你来我家,咱们一起看。”

    “唔,那好吧,我明儿个带些我娘夏天晒得甜杏干儿过去,咱们一道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