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的纸和墨,便是城里富户家的郎君也用不上。

    梁夜是真的发达了吧。

    她把信笺展开,小心地捋平。

    一页纸,几行字,每句不是四个字就是六个字,是梁夜以前说过的那种“骗死李六”的文章。

    以前他从来不这么写信的,她认识几个字他心里有数,总是用她认得的字来写信,估摸她不认得的还在旁边配个小画。

    而这封信里,有一半的字她都没见过。尽管如此,最后十六个字她是认得的——

    “千万永辞,各生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

    她在心里默默翻来覆去地读了几遍,然后把纸揉成一团,扔进了炉膛里。

    迈出第一步,后面就容易了。

    她一不做二不休,从床底下拖出一只四尺来长的大藤箱,拖到炉灶前,掀开盖子。

    她一个粗枝大叶的人,屋子里乱得没地方插脚,唯独这藤箱井井有条——所有和梁夜有关的东西,她都仔仔细细、整整齐齐地收在里面。

    现在她一样样往外掏,就像剖开一只她小心养大的动物的肚子,一样样掏出它的内脏。

    先是这半年里新做的里衣和足衣,都是细麻布和细蕉布裁的,她自己舍不得用的好料子。

    火舌很快把这些都卷了去。

    她有点心疼,费了不少料子和功夫,本来改改小能穿的,可她觉着扎眼,宁可不要了。

    和梁夜有关的一切,她都不要了。

    他留在这里的旧衣,有大有小,每件都缝补过,洗得稀疏发软,都快烂了。

    他在破麻布上练的大字、写在粗藤纸上的诗文。

    小时候他给她扎的纸鸢,做的风车,草茎编的蚂蚱,竹篾做的灯笼。

    他们一起捡的贝壳和海螺,奇形怪状的大鱼头骨。

    还有许多长长短短的蜡烛,是她在富户家做工时捡人家用剩不要的,等有空时融起来,添上烛芯,就和新的一样。

    梁夜总在夜里读书,灯油烟大熏眼睛,买不起蜡烛,她便想了这么个法子。

    如今他富贵了,再也不愁用不起蜡烛了。

    海潮没把蜡烛投进炉膛,一根根点着了,各处摆上,把整个屋子映得亮堂堂的。横竖都要烧掉,她也结结实实享受一回。

    最后轮到书信了。

    托书不易,他进京三年,总共也就捎来十来封,每封她都读过无数遍,反复展开、抚平又叠起,纸都磨毛了。

    她一封接一封地投进炉膛里。

    只剩下最后一封,她迟疑了一下,还是将信展开。

    麻纸中夹了一枝干枯的梅花,在枝头时大约是雪白的,但到她手上时已经变作枯黄。

    这是梁夜刚到长安时给她写的信,寥寥几行,她都能倒着背出来,可她还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看了一遍。

    「正月十五日,夜白:岁月易得,又是一年上元。入京逾旬,诸事纷纭,迄今少定。寓于务本坊景云观,一切安好,惟中夜不闻潮声,难以成眠。

    昨夜大风雪,拂晓乃止。晨起见院中白梅盛放,颇可观,想君未尝见此花,折一枝附于书。

    今夕佳节,金吾不禁,同窗相约观灯于朱雀门大街,吾畏寒,亦无心游赏,婉言谢之。待君来时,庶可同游。

    随书附绵若干,绨布一端,与君絮来年冬衣。春寒料峭,万勿入海。纸短,书不尽怀,伏惟珍重。」

    纸尾还画了一枝梅花。真花枯萎了,画出的梅花仍然像刚开出来的一样。

    自从收到这封信,海潮就在心里种下了一个模糊的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