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去,对答如流:“这是仿周代的欹器,上头的铭词是张大人自己题的。”

    “哦?”郁仪走上前来细看,上头写着三行篆书。

    「谦受益」

    「满招损」

    「月盈则昃」

    “这是张大人用以自省的东西,摆在此处平日里无人敢碰。原本是用来装水的,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张大人说凡事过犹不及,为官如此、为人亦是如此。”

    成椿见烛台上的灯火有些暗,用烛剪裁去一截灯芯,丢在灯座旁的白瓷碗里,防止燃烧的气味蔓延出来。

    房中的炭盆烧得很热,郁仪才坐了一会儿便觉得额上发汗。

    “张大人前阵子病了,所以府上各处都多加了炭盆。”成椿心细如发,立时将炭盆往更远处移了移。

    郁仪抓住了关键词:“病了,生得什么病,可还严重?”

    “不是什么大问题,太医看过了都说无碍。”成椿忖度说,“先是头痛了好一阵子,忘了很多小事,就连年月都记不清了。再后来便告了假,整日里看书写字,不知道在写些什么,如今已经全好了。”

    的确是个稀奇的病症。

    二人话说了一半,郁仪便听到了脚步声。

    步速起初有些急切,待走至近处时才渐渐放慢下来。

    帘幕轻摇,一只指骨分明的手轻轻掀开垂帘。

    帘外春雨萧疏。

    太平三年春,郁仪以为这是她和张濯的初见,殊不知对张濯来说,是一场过尽千帆、飘摇半生的重逢。

    他曾想用自己的一切换得一个再见她的机会,如今近在咫尺,却又克制不住内心深处的情怯。

    郁仪的目光清澈干净,带着热忱与倔强,她恭恭敬敬地对着张濯一揖:“学生苏郁仪,见过老师。”

    她是张濯在松江府选中的贡生,于情于理都该叫他一声老师。

    很久没有听见张濯回答,只能听见他的脚步声清清浅浅地落在地衣上,最终停在她面前。

    “我不是你的老师,不必如此称呼。”这是张濯对她说的第一句话。

    郁仪迟疑着抬起头来。

    张濯静静地站在离她五步远的地方,背对着烛火,他的脸半明半昧,因而看不清他眼眸深处藏着的无尽伤感与孤独。

    以及压抑又克制的思念。

    “是,张大人。”郁仪改口。

    张濯看着面前这个迎着烛火的女孩,试图透过她,找到那个在饮马坡前与他坚定诀别的女尚书的影子。

    太平九年,饮马坡下衰草枯杨、满眼蓬蒿,黄叶随着北风摇摇欲坠。苏郁仪奉旨前往灵州担任布政使。

    二十五岁的苏郁仪,单手牵着乌驳马,另一只手轻轻抚摸着马鬃。

    张濯也如今日一般站在她面前。

    她不看他,语气平淡得宛如陌路:“张大人不是今日才认识我,黄册案是我做的、丁银案也是我做的,是我苏郁仪为官不正、咎由自取,才落得今日下场,我劝张大人不要再与我攀谈,以免落人话柄。”

    “你如今一口一个张大人。”张濯缓缓道,“我究竟是谁,你也全都忘了,是吗?”

    “谁?”苏郁仪终于转过身来与他四目相对,她眼底干干的,毫无泪意,“张大人难道不以有我这样的学生为耻吗?”

    “可我知道不是你。”张濯一字一句,“你为什么要承认?”

    空气都似乎微微一滞。

    郁仪笑了一下,垂下眼:“都是我做的,老师。”

    这一声老师叫得张濯血气翻涌,他上前一步,按住郁仪的肩膀:“别去灵州,灵州那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