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了能得到什么?可见的只是在清朝的利益纠纷,因为除日本清朝外,亚洲已经沦落为了殖民地,分属西方各国范围,根据列强面对殖民地一致等各种协议,日本必然不敢轻动。只要日本在清朝问题把握好度,但谁知道日本有多大野心?会不会变得不可控?各国都有担忧,为了压制日本,就有了西方干预。李鸿章联系三国还辽,中国商贸最丰富油水最大的地方在南方,英国势力强大不,想要的是加深对清朝的控制,不太积极。德国作为后起之秀,殖民地少的可怜,看到了北方的空白,法国和德有盟约,也想要在越南之后,更北边的,台湾澎湖列岛等。俄国克里米亚战败后向西扩张受阻,目光投向东方,自占领外东北后,积极开括,把东北视为潜在目标,只是实力不允许,用作向东扩张的西伯利亚铁路,于1891 年已经开始修建,最为敌视日本在东北的扩展,最为积极,牵头了这次外交施压。

    从来只是被视作强盗的列强,居然伸出援手,对外国,也就对日本有些了解,其他的难免两眼一抹黑。实实在在的好处,加看不到将来的威胁,于是就被视作雪中送炭,李中堂在朝中碍眼,于是出国访问去了,主要去俄德表达谢意,看看西方风土。也是离开权利核心的开始,走下坡路的表现。

    近代被视作大争之世,合纵连横,对抗和扩张,占领和遏制,国力的改变是缓慢的,盟友的助力是来的最快的,外交被视为确保国家安全和未来,国事中最重要的部分,往往由国家首脑直接领导,影响施政国策,但此时清朝,无力进取,不能自保,也只能用列请分赃不均相互牵制罢了,内政大于外交,不了解使外国,不能主动使用外交手段,只是外国主动生事被动应付罢了。

    1986年初李鸿章出洋访问,是主动外交的尝试,既然是外交,有所图,有多少表演,所图何处,也就难品论啦。十月归国,他说外国之强,比听说的还厉害,超过原来自己的想像,中国急需改变。但没见过的人又如何想象没见过的东西呢?外出一年,已经被架空的差不多了吧,被任命为总理大臣行走。时称伴食宰相,也就是负责赔着吃饭的宰相,不做事,没权利。

    张克去见李鸿章,难免会被视作投靠,将来可能会被打压,也吃一年官饭了,知道做官最重要跟对人,站队。李年纪大了,名声也烂了,没权了,走下坡路了,传统眼光看,有些不智。但有几点,张克相信李心里是有国家的,作为儒学中人,站的高看的远,名声大,责任大。自己没有可以借助的强力人际关系,但想做事真的要有上面有人,张克看的明白,国家很危险啦,需要有所作为,不能拖。如果能让李看重,会愿意帮忙的,看不到西方强盛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西学人士的,李出洋访问多国,说出急需改变的话来,必然是愿意交流,会听取西学人士意见的,前提是说服他,取得信任。此时有见识的官员太少了,满朝官员虽多,能交流,理解的,思想改变的,有几个?出于这个角度,绝对算的上相同的政治方向追求,只是作为大部分传统人士是从另一个角度,传统划分,站队来看。

    当然也会觉得可笑,低级官员考虑个屁的站队,乱七八糟的瞎想,一个文员想自荐到,高级官员眼前,也不是一般的难,不理解的以为你发神经了呢,谁管你啊,太荒谬了。地位太低,也许一个奴才,一个意外就GG了,这时代可是危险的很的(我在十几岁时,还被混混拿刀抢过,刀架脖子,虽然知道不大可能下手,但感觉不一定准啊,当时真吓住啦)看自己的衣服就知道是小卡洛咪。要不然要带随从呢?干啥最好结伴,出点事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冬天快到了,每天都死人,为了生活各种罪恶滋生,不敢去缅北,不敢去战乱地区,就别想象,你没见过。不懂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的人,不懂轻生重死的文化土壤。

    只是自信自己的眼光,想法,相信李有这个眼光,只要知道有自己这么个人来自荐,不直接出面,也可以见到身边的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