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潮见付知远倒是个虚心之人,于是道:“下官今日查阅文献,查得嘉靖时两淮御史李士翱设一禁约,颇有参考之意。”
其实林延潮胸中这一套理论都是现代来的,但没办法,任何理论都要去过去找依据,才能有办法说服人。
至于众官员们则是心想,林延潮博闻强记,不知又被他从哪里看得典故来。
林延潮道:“李御史主管盐运司时,置内号簿三扇,并通、泰、淮三分司外号簿三扇。空立前件,刻印空票。每分司若干张,上截于内号簿前件上编都字一号起至若干号止,下截于外号簿前件上编通字、泰字、淮字一号起至若干号止,俱用印钤。”
“内号簿票,本司收贮。外号簿,发三分司收候。如遇商人赴司领盐引,即于内号簿附写商名引盐赈米数目,就行填票,付商赍赴该管分司处,比对外号相同,如前附写,照数收完。一面行场支盐,一面出给实收,给商连票,赍缴运司销号。”
林延潮说的例子,就是李御史主管盐司时,在总司留底薄,分司留外薄,底薄外薄都编号,一并用盐司印铃。
盐商领盐引先去总司领底薄,依数目填票后,再领票去分司,依编号从外薄中取票附写。
然后商人去盐场支盐,出给分司实收条子,与两张连票,最后去总司销票。
没错,这办法现代人耳熟能详,但古人理解有难度。
与方才吴通判一说,就满堂叫好不同,林延潮这提议一出,却令在场官员陷入沉思。一来不少人不理解,二来理论只要大方向不错,怎么样也不会被人说。
但具体方法就很有商榷的余地,落实到做事上,总有弊病,没有十全十美办法,总有人赞成和反对。
付知远闻言沉思道:“司马所言,本府略有所闻,在苏杭一带称此为串票。”
一名官员问道:“此法下官略有所闻,下官主管常平仓,平日收谷时,也置二薄,一存州县,二存斗级。百姓输谷,先书县簿,给小票挂号,发犯人赴仓交纳。斗级给亦书簿,给与犯人收票,赴县销缴。此法与司马之法有何不同呢?”
何通判解释道:“此法少了连号,虽有执付,收票,仍是容易为胥吏所乘。”
何通判这么说众人都是解惑。
这名官员也是歉然道:“林司马,是下官愚钝了。”
林延潮笑着道:“不明则问,有何愚钝之说?”
付知远道:“不过此法如何用以催科之用呢?”
林延潮道:“昔年催科,以鼠尾册为准,各地设粮长解粮,此乃民收民解之策。”
鼠尾册又称“虎头鼠尾册”。就是差役以丁粮为宗,力差、银差取决于丁粮多少。无论大小户一律造册,把丁粮多的大户、富户编在前,以负担重役,把丁粮少的小户、贫户编在后,以当轻役。前为大户如虎头,后为小户为鼠尾。
“但行一条鞭法后,朝廷由民收民解,改由官收官解,不许地方里家,先年收头,将银两径收私家,再缴送官府。”
“官收官解行之,故而若不根除官吏贪墨之害,那么一条鞭法即为害法,而非良法。”
众官员们闻言露出思索之策,一条鞭法对于大明地方征税制度的改变是深远的。
除了不再以丁粮多寡,改以田亩多寡征税外,还将原来民收民解变为官收官解。
原来朱元璋深怕官吏下乡剥削百姓,故而在民间,设立粮长,让大户充当。由粮长向民间收粮再缴纳给朝廷。结果粮长有了权力,却鱼肉乡里。
但结果却是老百姓既免不了被官府剥削,还要被粮长剥削一手。
张居正设立一条鞭法,就决心革除这个弊病。
一条鞭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