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害怕冒然挑起战争,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

    有一次,赵佶在禁中曲宴宰执,酒酣后大家一起泛舟。赵佶忽然发给童贯一张纸片,令他告诉蔡京,请大家对收复燕云之事进行表态,如果同意就在纸片上签名。

    蔡京拒绝签名,说:“容仔细面陈,难便书名。”

    蔡京对收复燕云消极的态度,让赵佶认为蔡京老了,于是让年富力强又积极支持收复燕云的王黼代替蔡京。

    这里说一句题外话。

    如果蔡京不再次复相,以蔡京此前的政绩,他纵然不能成为一代名相,也绝对是一个合格的宰相,不会成为六贼之一。

    可惜,蔡京太贪恋权势了。

    如今,蔡京又被赵佶请出来,第四次任相。

    这年,蔡京已经近八十岁,已目盲不能书字,足蹇不能拜跪,凡是需蔡京签署的文件,他皆让季子蔡绦为之,甚至连上朝奏事也由蔡绦来代替。

    蔡绦每次上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文书以从。

    蔡绦的趾高气扬和耀武扬威,引起一众大臣的强烈不满。

    而这其中最为不满的就是白时中与李邦彦——他们虽然身为宰相,但几乎没有处理任何公务的权利,只能按照蔡绦签发的文书来处理事务。

    虽然朝中大臣对蔡绦畏之如虎,但蔡攸不怕,他根本就没把这个小弟放在眼里,而且他还在暗中寻找搞掉这个小弟的有力证据。

    此前,赵佶曾有提拔蔡攸为相之意,可很多人都明确表示反对:“蔡六岂堪作相!”,蔡攸于是落节钺,仍领枢密院事。

    蔡攸虽然没甚么才干,但他对于爬上宰相宝座,还是非常热心的。

    而只要搞掉蔡绦就可以逼退蔡京,他蔡攸就有希望爬上宰相宝座。

    李邦彦等人煽风点火,极力挑拨蔡攸与蔡京、蔡绦之间的矛盾——他们希望借蔡攸之手来打击蔡绦嚣张的气焰。

    宣和七年正月,奉议郎尚书司封员外郎许亢宗奉旨出使金国,祝贺吴乞买荣登大金皇帝宝座。

    路过燕京时,许亢宗惊讶的发现,燕地出现了极为严重的饥荒,父母食其子,甚至有病死的尸体插纸标于市集之上卖钱,别说是平民百姓,就是大宋的士兵都饿得骨瘦如柴,很多士兵甚至硬生生的饿死了。

    其实,面对这一情况,赵佶也尝试着改变。

    去年,赵佶将保障燕京粮食供给的任务,下达给靠近燕京的河北、河东和京东等路,而各路转运司官员又将粮食数额分摊到了民众的头上。

    由于缺乏运输力量,各路转运司官员还特别要求百姓,必须将粮食运送到燕京缴纳。

    为了运送一石粮食,沿途运费要花上十几石甚至二十几石粮食,这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甚至灾难。

    再加上,这两年河北、京东等路连年发生灾荒,收成很不好,饿殍遍地。

    各地于是相继爆发了多起抗捐风暴或农民暴动事件,少者几百人,多者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此起而彼伏。

    影响比较大的有,山东的张万仙,人数达十万;山东的张迪,人数五万多;河北的高托山,号称有三十万人;其他两三万者不可胜数。

    说到这里,赵佶和宋国得感谢李衍和水泊梁山。

    这些义军,以及那些饿得受不了了的民众,最后或主动或被动(被宋军撵的),全都聚集到了胶东半岛,然后被水泊梁山的人运往九州等八郡,否则仅这些层出不穷的义军就够宋国喝一壶的。

    其实,最开始,赵佶和宋国也不想将这些灾民给李衍、给水泊梁山。

    可那些灾民见宋国连最后的活路都不给他们,是真拼命,而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