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要不,还加上季时禹?”

    “我还觉得你们夫妻档最合适呢!”

    何冬跳出来解围:“多教几次就会了。”

    “那你去!”

    “……当我没说。”

    ……

    就像他们一开始分析的那样,四五十岁的中年农民,从来没有学习过文化知识,在培训的难度上,超过那些有一定学习经历、又年轻的工人。

    周继云、赵一洋和何冬连续三天都在教同样的操作步骤,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做得一塌糊涂。

    周继云和赵一洋忍不住对这个解决方式开始质疑了。

    “我真觉得这事没法搞。”

    周继云说:“照这个速度,要培训一年吧?”

    何冬累得话都不想说,摊在椅子上一动不动。

    池怀音其实也有些担心,但是毕竟是自己的丈夫做出的决定,也不能说什么,只能默默给大家一人泡了一杯胖大海。

    “季时禹呢?”

    “刚还看他在楼下。”

    池怀音为季时禹也泡了一杯胖大海,下楼去找他。

    走了许久,终于找到季时禹。

    他没有放弃,也没有休息,还在继续指导着那些除了农活没有干过其他事情的农民。

    他低着头,指导着别人拼装和焊接。同样的动作,教一遍、两遍、三遍……

    手上握着给他泡好的胖大海,还带着温度。

    站在不远的位置,就那么看着他。

    人群中,他的气质与旁人都不一样,认真而专注。他的手背在背后,视线一直落在别人干活的手上,悉心指导。

    大约是听见了池怀音的脚步声,他直起身子,目光缓缓转向池怀音的方向。

    一双亮若星辰的眼睛就那么看着她,随后,轻轻勾起了嘴角……

    那一笑,好像能渡过一切劫难,让她有了满满的安全感。

    这是季时禹,不服输,不放弃。

    做得永远比说得多。

    所以,他总是能成为团队的凝聚力。

    吉祥汽车的订单,肯定了槐荫汽车的能力。绿色闭合生产链的生产方式开始被很多国内铅酸电池厂商效仿。

    什么以旧换新、回收电池的策略,一时横扫了整个市场。那一年,森城刮起了回收热。

    季时禹也以短短一年的时间,将槐荫电池的净利润,从做电动自行车时的500万元,推到了4000万元。远远超过了当年长河电池的发展速度。

    槐荫电池以极其可怕的速度占据着国内铅酸电池的市场,厂区也跟着扩张了好几次。

    季时禹是搞技术出身的,他极其鼓励技术创新,在槐荫汽车做了一个绝无仅有的“科研奖金”。只要能成功拿下一个专利知识产权,就能得到上万的奖金,在当时的森城,这也是挺高的奖金了。

    因为季时禹每一次杀伐果决的决定,槐荫一路披荆斩棘,以极快的速度进入人们的视线。

    到2000年年底,公司的生产线已经生产了五百万个汽车铅酸蓄电池。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时一半以上的汽车,都放弃了外企的电池,转投入槐荫的怀抱。

    中国的民族工业真正开始走入国际视线。

    这一年,季时禹在更好的地段买了房,也换了车,只是夫妻俩依然住在厂里。

    周末没有回家,周一调出了休息时间,赶着回了一次家。

    池怀音太累,躺在副驾上闭目养神。

    “爸妈这周又给我打电话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