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科放榜姗姗来迟,正式授官前却还有一套例常活动,以便新士族们更好地融入朝堂。制科活动不比进士科那般隆重,但赐宴与月下击鞠却是必不可少的。
因时值初冬,女皇身在行宫,所以这制科欢宴的场地便从曲江池畔搬到了骊山。
光禄寺少卿反复确定食单,忙得脚不点地;太府寺乐工也抓紧时间筹练新乐曲,免得届时出了差错;游手好闲的则是那些新科举子,以及不慌不忙前来赴宴的京司各衙署高官。
这日逢旬休,该来的都来了,譬如宗亭、元信、以及长住行宫的女皇和李淳一。偌大宴厅几乎坐满人,炭盆静静烧,佳肴接连送,室内温暖如春,一派和悦气氛。
然而“吃”永远不是真正主题,光禄寺的食单划到最后一道菜,诸人便纷纷按捺不住,甚至有人起身问道:“击鞠是要何时才开始呢?”
场地已安排好,就等着女皇移驾,其余人也好跟着一同去凑热闹。
恰是月明之夜,灯全部点亮,体态丰满的二十匹骏马依次排开,鼓声激越奏响,惊得林间野兔乱窜。月下击鞠充满刺激与危险,碎首折臂的事也有发生,然而大周尚武,尽管激烈又难保证安全,但文士们却也热衷此项运动,酒劲上窜,鼓声阵阵,诸人喝彩,更是催人振奋。
有十几位举子已按捺不住,都跃跃欲试,想要在帝王跟前一展身手,而作为敕头的贺兰钦却像个嗜静的老人家一般,无动于衷。
女皇眸光移向他,问道:“贺兰卿为何不愿一试?”他却回道:“臣近来抱恙在身,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恐是无法上场了。”
一南衙将军闻声看过来,竟是轻嗤道:“连击鞠都不行,又哪里来的气力为大周国事操劳?敕头可是害怕伤到才这样推辞?”
贺兰钦却并不在意这激将法,只随他去讲,甚至懒得应答。
然这时有人跑过来禀告道:“陛下,还差一人。”
那南衙将军又道:“敕头既然不愿上场——”他看向李淳一:“吴王身为主考,可是要与举子们打上一局?”他话音刚落,举子中便有人应和起来,显是十分欢迎李淳一入场击鞠。
又有声音道:“臣听闻吴王也是击鞠好手,素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勇,今晚臣等可是有幸一睹殿下英姿吗?”
女皇闻声闭了闭目,却见李淳一当真起了身。李淳一太清楚这情势,哪怕她推辞,女皇也会将她推上场,且今晚这么多人应和绝非偶然,避无可避,大概就是如此。
然她起身的同时,宗亭却跟着站了起来。
那南衙将军轻挑眉:“相公乃我大周数一数二的骑手,莫不是要上场做主裁?”
“殿□□为主考都上场击鞠,臣身为制科考策官,做个主裁难道奇怪吗?”他讲完便不再理会他,而是径直走去牵马。
击鞠有三位裁判,两位在边上计数,另有主裁在场中央把控基本规则与秩序。
诸人纷纷执鞠杖骑马入场,夜色瞬时紧张了起来,腾腾鼓声更将众人情绪架在了火把之上,随时都会沸腾。
马蹄声哒哒响,杂沓而急促,骑手握紧鞠杖,驱马争逐场内唯一一只球,时刻准备将其击入对方球门。鞠杖挥舞起来便十分无情,骏马则随球转向,时而往西时而往东,争逐相撞,鞠杖互击,根本顾不得对方是谁,遂也不必留什么情面。
因李淳一在场上,场下目光纷纷都投向了她,虽月光、灯光照耀有限,但诸人仍能从一堆举子中一眼辨出吴王英姿。
她确如传闻中一般精于此道,且十分灵巧,就在众人屏息盯着那一群人追逐之际,她手中那鞠杖便毫不犹豫地将球勾过,精准击入了对方的球门当中。
鼓声瞬起,高亢的报分声便传到了人群中。女皇敛眸静观,贺兰钦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