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商英点点头:“可是他的兄弟之邦……怎么听着是话里有话呢?崇道,你明白他的意思吗?”

    “明白,”武好古道,“他是说我们把一个汇聚十万商民亿兆财富的商市摆在界河之畔,辽国的嘴边,就是把辽国当成了兄弟。”

    “这个……”张商英被武好古这话一说,脑袋一下子又有点发懵了,“萧保先说的有理啊!”

    “的确有理,”武好古说,“所以商市不可完全无备。”

    “可是又该如何防备?”张商英问,“禁军厢兵都不可能入驻的,也不可能筑城防护,要不然就违反了澶渊之盟了。”

    武好古想了想,道:“商市应该有堤坝保护。”

    “堤坝?”

    “对,”武好古道,“一个半圆形的堤坝,将商市南岸保护起来,免被水淹……自打黄河入界之后,界河水量就大增,隔个三五年就会泛滥一次,今夏就泛滥过,因此界河商市必须有堤坝防护。要不然大水一没,损失可就惨重了。”

    “可堤坝终究不是城墙,形制也不一样啊。”张商英明白武好古的意思,是要借口界河水患,把堤坝修成防御的土墙,可是堤坝终究不能修得跟城墙一样。

    堤坝因为要承受长时间的水泡和水压,因此多修造成大坡度的梯形,是比较容易攀爬的,而且高度也有限,能修到两丈高就顶天了,再高就很难说得过去了。虽然界河商市的堤坝外面还可以挖个防走私的壕沟,可是这种壕沟能有多宽?不能和护城河相比的。

    “堤坝之上还可以修房子啊,”武好古说,“房子可以有围墙。”

    其实武好古早就计划好了,界河商市的防洪堤坝不需要修多高,有个一丈到一丈半就足够了,也不需要将对外的一面削成崖壁状,但是要有足够的厚度,能够在外侧形成大角度的斜坡。

    同时,堤坝顶部必须有相当的宽度,以便修筑客家土楼样式的房屋和一道一丈左右的围墙。“土楼”应当是正方形的,正方形的一角向围墙之外伸出,高度则在两到三丈之间,而和土楼连接在一起的围墙并不是半圆形的,而是一多面形,大体呈弧状走向的夯土包砖墙体。

    “可是就算有了围墙,”张商英摇摇头,“没有兵也不行啊。”

    “怎么会没有兵?”武好古一笑,“我大宋还有《保甲法》,廓坊户也适用《保甲法》的。”

    武好古其实是在“玩法”,因为界河商市是在“辽宋之间”,是个模糊地带,是否适用大宋的《保甲法》是有待商榷的。

    而且界河商市是由商会管制,若真的有上万商户,那可就是二十个都保了……若是真的贯彻《保甲法》,上万保丁可就置于商会领导之下了。

    另外,商会管制的可不仅是界河南市,还包括界河以北的北市!居住在界河商市的也不仅是宋人,也包括辽人、高丽人、阻卜人、回鹘人,甚至日本人……

    “这样也行,”张商英也没多想,毕竟《保甲法》是大宋朝廷自己制定的。“只要界河商民严守《保甲法》,朝廷也不会有异议的。”

    “那是自然。”武好古说,“可以在同辽国的谈判中提出,商市仿效我朝行《保甲法》,仿效辽国设警巡院。”

    武好古提出这两条意见,就是想用宋辽条约的形式,确认界河商市的保丁和警巡院合法。

    “就这样。”张商英想了想又道,“商市的选址和大小,辽人不会有异议吧?”

    “不会的。”武好古非常肯定地说,“不过是三万亩土地,又不白拿他们的。”

    根据武好古制定的计划,界河商市南北各有三万亩土地的面积,合在一起相当于后世的二十几平方公里。

    不过界河北市不会进行大开发,大部分会作为堆放木材的堆场,暂时圈养牛羊(贸易品)的牧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