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闹,让他伤筋动骨。

    实际上崇祯皇帝心里明镜似的,就算主力在,倾巢而出,那也不可能要了建奴的命,没准还一不小心又把他们整合起来。

    于是崇祯连夜给东江镇的总兵黄蜚下旨,这前去传旨内宫司礼监的人选,自然还是回到京师不久的李凤翔当仁不让,反正这货东跑西跑的也习惯了。

    让他多出点差,见识见识市面也好。

    最主要是用这小子放心,除了贪点份子和孝敬以外,这么多次了也基本没别的心思,事儿都办的利利索索,省心。

    该多说的让他说的大张旗鼓,不该多说的向来也是绝口不提,偶尔还能把自己宣旨的意思揣测的八九不离十,来一个完美配合。

    小李子传旨的功夫可以说是练到家,快晋升成“人旨合一”的境界了,这样的机灵鬼谁不喜欢用。

    “大帅,建奴出这么大的事儿,朝廷这次的旨意不用猜,肯定是叫咱们配合大军,来一个东西夹击,收复辽东吧。”

    东江镇游击将军唐世荣在黄蜚他舅黄龙做东江镇总兵的时候,就跟随在麾下走南闯北,虽然不算怎么出名,如今却也是黄蜚的左膀右臂,颇有能力。

    后来黄龙在旅顺口被清军伏击战死,因为他没儿子,所以朝议选了外甥黄蜚继承为守备。

    为什么不叫他继承总兵?

    一是于理不合,当时的黄蜚太年轻了,而且屁军功没有,直接做总兵很难服众,二便是东江镇已经被建奴攻陷了,哪来的总兵可做。

    从崇祯六年开始,黄蜚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大捷虽然没有,却是小功不断,顺顺利利的从守备升署都督同知、援剿辽东水师总兵,已经算得上是久经善战的一名总兵。

    崇祯皇帝穿越过来之后的十几天,兵部还给他加了提督关辽通津淮海江镇水师便宜行事的衔头。

    这个事儿当时崇祯是不知道的,毕竟忙于保命无法自拔,对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可能一晃眼就扫过去了,压根没在乎。

    要么说金子在哪都能发光,当时的关外渤辽之地,毛文龙死后几无明军将帅,但黄蜚不光在如此恶劣的形势下活了下来,还不断建功,辽左人皆称“小毛帅”。

    他不断打游击,时不时还率兵登陆,策应辽左揭竿而起的汉人义军,让金、复一带的清军十分头疼。

    崇祯十九年的时候,崇祯皇帝从兵部任命公文上发现了这颗金子,刚巧当时有重建东江镇的心思,便派他任了总兵。

    要说当时崇祯给了黄蜚什么,除了总兵的空名和所谓皇帝信任你相信你的激励言语之外,几乎就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东西。

    如今再一看,东江镇不仅叫黄蜚建了起来,而且还愈发的发展壮大,便是连朝鲜境内的铁山都已经插上了大明的国旗。

    李凤翔来到这里时,见到军容严整的东江镇兵马也是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