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在李府呆了一个多时辰,兵部尚书李承乾便亲自将赵石送了出来。

    到了门前,赵石抱了抱拳,“大人留步,不必再远送了。”

    李承乾回礼,笑道:“国公慢行,今日匆匆一会,多有怠慢,来日国公凯旋,咱们再把酒言欢。”

    两人相视而笑,好像多年芥蒂,皆都一扫而空。

    辞了李承乾,赵石带着护卫,信马由缰,往自己府邸方向而来。

    一边行着,心里却也一边在想,兵部尚书李承乾也是老了……这一次见面的结果,简直顺利的出奇,若是搁在当年,无论如何也是不会这么一番情形的。

    赵石能够清晰的感觉到,景兴一朝的臣子们,都在渐渐老去,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并非是只因为臣子们不合新帝心意,多数还是年纪的问题在作祟。

    李承乾当了近二十年的兵部尚书,比李圃,汪道存岁数要小上一些,但也小不到哪里去,不惟是他们,朝中重臣们也多是这样一个情形。

    看来也用不了几年,朝中便会多出许多新面孔来了,等到那些宣慰使,按察使什么的年头到了,回京述职,也就是大批的汰换朝中重臣的时候到了。

    而兵部枢密院这里也快,身有功勋的将领们回京,必定会填任许多要害……

    与李承乾密谈良久,李承乾话里话外的意思,其实并不难捕捉,一任枢密使就是他想要的。

    当听明白这个意思之后,赵石想到的却是当年的李严蓄。

    两人因庆阳府之事而结怨,后来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一位枢密副使,若非其人不很得景帝心意,那么早已将汪道存从枢密使位置上给顶下来了。

    就经历而言,和李承乾何其相似。

    如果李承乾升任枢密使,那兵部尚书又留了一个令人眼红的空缺出来,成峦?在兵部多年,但无论威望和资历,都还差了几分,段德若非离京,到是不错的人选。

    只是若此人还在京师,李承乾也不会这么容易就范,要知道,李承乾别看如今境遇不佳,但于景帝一朝来说,若非有此人在兵部,前方战事也不会那般顺利,以此人之才干而言,实为景兴一朝不可多得的能臣干吏。

    兵部在其手中,也多有威信,上挟枢密院,下制军中将领,还让户部无可奈何,此人若去,兵部接任之人,还真没太多能与之相比的人物。

    除非招外间几位大将军回朝,如折汇,张培贤两人,皆可履任此职……

    但两人一个在西北,一个在河洛,调回来不但不妥,而且赵石自己又哪里愿意,让这么两个人久居京师重地?

    左思右想间,到是想到一个人,只是也颇有碍难。

    见了一次李承乾,多出了无数心事,赵石心里暗骂,这老匹夫,低头之后还要给人出这么多的难题,简直就是天生的冤家对头。

    不过话说回来了,有了李承乾的一力支持,廷议之时,又多了几分的把握。

    若是李圃那边没什么反复,明年的战事也就基本上定下来了。

    之后要考虑的,则是各路领兵将领的人选,以及兵员调拨,粮草辎重等事。

    在这个上面,赵石已经想了许久,唯一为难之处,其实还在大将军折汇身上,此人因前两年之功,已经晋了一等伯,封侯也只是早晚间事。

    这一战,绕不开此人,折家现在也没个动静,估摸着是西北战事,对折家好处多多,无意阻之罢了。

    不过和此人之积怨,已是难解。

    将其调离西北?

    别说笑了,当初长安之乱后,将其人从河洛弄到了西北,以张培贤代之,那还可以说是顺势而为的话,现在在西北灭夏之战前,调离此人,以折家之底蕴,闹出兵变之事来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