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会如此幼稚才对。

    见了这么个人,赵石也就失了兴致,接下来就任由知府大人却折腾了,再来到他门上的人,也都被挡了驾,也顺便告诉这些没头苍蝇,宣抚使大人不是那么好见的。

    此时赵石正在练字,这处府邸中书房很是不小,书也多,满满当当的两个书架,据说海珠儿连字都不认得几个,弄这许多书在此,估摸着是附庸风雅了。

    赵石闲下来的时候翻了翻,这里什么杂七杂八的书都有,甚至在书案下面的某处角落里,还发现了一些。

    古人的书对于他来说,多数都晦涩难懂,读了这么多年,也没多少张进,尤其是让他头疼的是,古人的书没有标点,读起来分外的辛苦,这也让他读书的兴致大减。

    所以。。。。。。。也只能练字了,这好像已经成了他的一个习惯,只要清闲来没有事做,便像动笔写上些什么,当然,他那手字迹,连自己都看不过眼,怎么练,也是那般,看来在这个上面,他的天赋着实低劣到了极点。

    还好的是,他走的是从军的路子,如果让他读书靠状元,估摸着这辈子也不用有出头之日了。

    不过字写是虽然不好,却已养成了习惯,在他的身上,习惯这种东西一旦养成,就很难更改,不过他取的还是写字之时,心境平和安稳,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心境平和安稳的时候,真的是太少了,所以这个习惯他也并不想更改。

    外间脚步声响,隔着门,便禀报道:“大帅,知府大人派人送来拜帖,说晚间登门,想与大人共饮一番。”

    赵石头也不抬,道了一声,“知道了,让厨房准备就是了。”

    他又写了几个大字,端详了一下,自嘲的笑了笑,轻轻将笔放在笔架上,想了想,年关上,京里应该有些消息过来才对。

    尤其是金人,后周的议和使臣据说皆已到了长安,议和之事一旦定下,必然要传于边塞,这次议和应该会很快,不会等到来年开春才对。

    再者,来年河东看样子是要大兴土木了,加上春耕,赈济战乱之后的流民,修缮各处城防要塞,给军人们的奖赏,都要花大笔的银子。

    朝廷有些人应该会肉痛的很,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若是较真起来,大秦一年的岁入都投过来,也填不满这个窟窿。

    这一仗打下来,花费也是不小,所幸,胜利者没有只付出却没有回报的道理,从河中各处战胜所得,足以填平这次出征所费。

    而议和,议和,胜利者总会从中牟利,想来朝廷诸位大臣们,不会放过这个绝好的机会吧,应该是能趁机索要赔偿以及岁贡才对,如此一来,朝廷就宽裕的多了,能用在河东的银子应该不会少了。

    加上看知府大人颇懂敛财之道,这么看来,来年大同这里应该是会有些亲气象的,如果那事能成,他也不介意帮上知府大人一把,弄个宣抚副使出来,将地方政务都交在对方的手上。

    不过这之前,还要跟他谈上一谈,当下的局势,所有的事情,都要为战争所服务,这个宗旨是不会变的。。。。。。。。但那事若是不成,就只能说句抱歉了,任人唯亲虽然不对,但大同这样的战略要地,就算交给心腹将领,也断不能交到不相干的人手上。。。。。。。。。

    转念间,又想到河洛那边也不知怎么样了,这里还等着消息呢,一旦事情成了,也就算开了个口子,而朝廷的颜面一定要留足,不然的话,好事也能变成坏事,就是不知办事之人到底得力不得力,能不能说动张大将军了。。。。。。。

    经过几次接触,张大将军虽然功名利禄之心盛了些,心也不够狠,但却是个极有主见的人,想要说动他,可能要费上一番功夫,不过来春若再没动静,也只好另想办法了。

    思索间,时间过的很快,到了正午,用罢午饭,在府里校场上舒展了下筋骨,张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