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看起来,所有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

    李太乙倒是有些意外,自己“名声在外”,似乎连王九龄都知道自己。

    不过仅仅只是一瞬,李太乙哂然一笑,便回过神来。

    趁着这个机会,李太乙也仔细打量着这位有着远见卓识,但却被这个时代埋没的“王九龄”。

    高节清风!

    怀瑾握瑜!

    宁静致远!

    这是李太乙对王九龄的第一感受,他的脊梁挺直,身上有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和任何官吏都截然不同。

    不过想起他对自己那种冷硬的态度,李太乙心中失笑,倒是有些明白,为何父皇会这么生气了。

    “呵呵,虽无交集,但在下对王大人却仰慕已久,这次来,是希望得王大人帮助的,顺便接王大人离开此地的。”

    李太乙微微笑道,神情落落大方。

    听到这话,王九眉头微蹙,睁开眸子,瞥向了李太乙,他的目中微不可察的掠过了一丝惊人的光亮,但起来凌厉无比,但仅仅只是一瞬,就恢复了平静。

    “如果是想要诸子争嫡,登上龙位,那恐怕殿下要失望了,在下并不是殿下要找的人,另外多谢殿下好意,王九龄的事情,自有圣上裁决,就不劳烦殿下了。”

    王九龄很快恢复铮铮本色,直接拒绝了李太乙道。

    对方拒绝的如此之快,如此利索,以致于李太乙不由刹那的错愕。

    不过很快李太乙就笑了起来:

    “呵呵,王大人误会了,三郎所请的并非诸子争嫡,而是另有所请。”

    “哦?”

    王九龄神色微动,终于露出了一丝意外。

    “以大人所见,今日的大唐,甚至是日后的大唐危机来自哪里?”

    李太乙背负双手,神情中自有一股恢宏气度,并没有等待王九龄回答,李太乙便直接说出了答案:

    “今日的大唐,不管是朝堂之争,还是诸子争嫡,又或者是之前的赈灾事件,包括王九龄成为介下囚,身陷刑部地牢,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甚至是南涝北旱也算不了什么。”

    “这些都只是一时纷争而已,真正的危机来自于大唐的四方,来自于诸国的胡人,能乱中华者,必胡也!”

    “如今中华不能强大,未来必有难以预料的祸事,危害远超想像,这是今日朝堂上的诸公所不知道的。”

    轰!

    听到李太乙的一翻话,王九龄浑身剧震,一脸不可置信的看向李太乙。

    对于这位皇宫中的三皇子,他一直是一种敷衍、拒绝的态度,但是这一刻的三皇子却彻底的打破了他的固有印象。

    这还是他第一次遇到,陛下诸子之中,居然有人居安思危,有此等见识。

    当然,更重要的是——

    “你看过我的万言书!”

    王九龄神色震动道。

    “能乱中华者,必胡也”,这句话出自他上谏给唐皇的那封万言书,而且一字不差!

    可是这怎么可能?

    他上谏上唐皇的万言书,乃是朝廷大臣的折子,正常情况这是只有皇帝才能看到的,三皇子怎么看到的?

    “呵呵,英雄所见略同,我来见王大人,并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这件事情而已。”

    李太乙沉声道。

    王九龄沉吟不语,传闻中,玄皇子不问西东,专断强横,任意妄为,想要什么就会去做,但是现在看来,似乎很不一样。

    不过,尽管如此,他的本性还是不愿意参和到皇子之争中。

    他真正在意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