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选一个,于是你心里原本僵持不下的天平,在你不知不觉间就做好了倾斜的准备,你关注的车评人推荐哪一辆,就有可能影响你最终的判断。
而他在节目里瞎测了一大堆、废话了一大堆、忽悠了一大堆,最后告诉你某品牌的某款车在这八款车里面性价比最高,于是你所有的挣扎犹豫纠结都一扫而空,当即一拍大腿:“好,就买它了。”
于是你拿着钱去4s店订车提车,美滋滋的觉得意见领袖就是他妈靠谱,但其实你不知道的是,他评那八辆车的节目经费,就是你买的这个品牌厂家提供的,而且还偷偷给了他三百万广告费……
正是因为这些意见领袖对用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可以将用户转化成自己的粉丝以及效仿者,所以他们对平台的意义也非常大,对平台整体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李牧要打造“意见领袖”的根本原因。
现在的网络还没有开始孕育“意见领袖”,所以李牧准备先从音乐上开始这个尝试。
在yytunes里,意见领袖的孕育路线是:先通过精品评论吸引用户关注,然后通过分享自己的歌单专辑,来获取其他用户的追随,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yy空间进行分享,来吸引自己的好友关注。
在网易云音乐里,一个走心的乐评,可能会收到几万个点赞,收获几万个关注,这样一来,关注他的用户就可以看到他都在听什么样的歌曲,在听歌方面,其实有很多用户常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所以“停滞不前”,就是一打开听歌app,就是翻来覆去那几个人、几十或者上百首歌,然后一听就是很多年,极少更新曲库,极少了解其他歌手的其他歌曲,对于这样的用户,如何让他多听一些其他人的音乐,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如果是被动洗脑的话,给用户推广内容的成本太高,因为首先要做到一首歌铺天盖地到处都是,才能给用户洗脑,比如《老鼠爱大米》这样的口水歌,但是,火到这种程度的现象级口水歌一年才能出几个?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给这样“停滞不前”的用户,推他关注的人在听的、而他没有听过的歌曲。
举个例子,a是个民谣爱好者,常年听李志、宋冬野、赵雷、赵照的歌曲,正常情况下,他能连续几年都只主动听这几个人,而恰好他有一次在李志一首歌的评论中,发现了b的一个精品评论,他觉得b评论的东西直击自己的心灵、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或者说出了自己没有参悟到的一层内涵,于是他关注了这个人,内心深处本能对这个人有一定的好感和佩服,这是一切的大前提。
而b这个人,虽然也比较喜欢民谣,但是他听的歌曲,跟a有一定的重叠,也有一定的差异,比如,他常年听的是李志、宋冬野、赵雷、万晓利以及朴树。
由于a关注了b,所以平台会有一个自动算法,自动匹配a和b的喜好,计算出两人之间重叠的喜好,以及不同的喜好。
算法出来的结果是:a与b都喜欢李志、宋冬野、赵雷,分别喜欢赵照、万晓利,以及朴树。
而因为是a关注了b,所以,b就是a的意见领袖,于是算法第一个前提是默认向a推荐b的喜好,而不是向b推荐a的喜好;而第二个前提,是算法不会向a推荐b与他一样的喜好,而是向a推荐b与他不一样的喜好。
基于这两个前提,算法会告诉a,你关注的b,听了万晓利以及朴树的歌,因为这是a没听过的。
a常年是一个“停滞不前”的用户,但是,当他通过评论,在内心里把b当成自己的意见领袖之后,这套算法潜移默化的传递给他一个讯息:别总是听你自己听的那些东西了,来听听你崇拜的b平时都听哪些你不知道的歌曲吧。
a觉得,b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写的乐评一阵见血,一看就是非常有眼光而且有深度的老手,b既然在听朴树的《生如夏花》,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