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太过高深的管理艺术。

    有法可依,有忠孝礼义廉的简单约束,就够了。

    这就是外儒内法的核心思想。

    那个时期,也就是到了唐代之前,管理上的难度很少,反而是开拓之心更盛。

    所以,在大唐之前,汉人还始终保持着对外扩张的欲望,还有那股子拼劲儿。

    用外世的话说,那时的汉人是创业阶段,干劲十足。

    可是到了唐代之后呢?

    随着中原对云贵、两广,还有东北、西北地区的掌控力越来越强。

    也就是说,在这个交通、信息都极不发达的时代,要想控制越来越大的疆域,所付出的管理成本自然就越来越大。

    原来那套只靠自觉的管理办法,已经捉襟见肘。

    于是,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儒家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也就是加强版的外儒内法,开始占领高地。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朝廷派出去的官员越来越远,最远的可能相隔万里,通信又不发达,上个奏折都得一年半年的。

    那朝廷怎么保证政策可以得到很好的实施?怎么保证派出去的官员不会生出二心?

    那就洗脑嘛,用儒家洗脑!

    一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学的就是礼义廉耻,忠君孝祖。

    忠孝礼义廉,这五个字儿甚至代替了宗教,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如同烙印一般伴随其一生。

    无论走多远,无论走到哪儿,都离不开这五个字的束缚和道德管制。

    那话说回来,这五个字好不好?对不对呢?

    好!也太对了!

    这就是汉人高明的地方。

    要问世界上有那么多辉煌的文明古国、璀璨文化,为什么只有华夏文明传承到了今天?

    那是因为,我们懂得记录历史来延续文明,懂得用“忠孝礼义廉”这五个字来凝聚国家。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放在别的民族面前,那就是一个违命题,因为分久了就必没合。

    只是华夏,才可以拿这句话当做真理一般,信奉至今。

    那么,外儒内法既然有用,又是不是无一弊端呢?

    当然不是!

    作为一个后来人,其实不用刻意看,只从儒教真正兴起的这个时间节点为界,看看前后两边的差距,就全明白了。

    前面是汉唐,也就是之前说的创业期。

    基本上就是谁打我,我灭谁;谁瞪我,我灭谁;谁不叫爸爸,我还灭谁。

    那是华夏文明最有血性的时代。

    后面

    后面是宋、元、明、清。

    (别把元和蒙古帝国弄一块儿去。横扫欧亚的是蒙古帝国,忽必烈建元朝之后,和大蒙古时代就没关系了。)

    虽然细说之下,宋明清各朝也不是没有血性男儿。

    但是,那份血性多半是用在守土卫国之上,鲜有开拓进取之心了。

    像林羽堂、李瓘这样的敢战之勇,也是越来越少了。

    “陛下!”

    吴宁诚恳地看着武则天,“兴儒重礼,这没有错。因为我们有教化四夷,掌控国土的需求。”

    “从这一点出发,儒教必不可少。”

    “但是,过分地重视儒教,也必然会造成武勋的没落,华夏儿郎血勇不复。”

    “所以,能留下一分,那就留下一分。能保住一寸,那就拼死也要保下一寸。”

    “阳关城上,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