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下过严令,试炮的时候,所有人都必须远出百米开外的地坑之中。

    如果炮弹不炸,严禁工匠们靠近大炮,而是驱赶高丽的奴隶前去拆药。

    由于实验过程中千奇百怪的炸膛事件,高丽奴隶们损失惨重,至今已经被炸死了百余人之多。

    没办法,军事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出现人员的伤亡。李中易既然舍不得本国本民族的民众,那就只能委屈高丽棒子们了,让他们替帝国的火炮事业发展,作出必要的牺牲和贡献。

    此前的发射实验中,李中易注意到,球形的炮弹会在炮膛内翻滚,出膛后会因对称度不良,而无法控制射击的方向。

    球形炮弹之所以会翻滚,主要是球形体在狭窄的炮膛内,受力不均衡所导致的结果。

    这时候,李中易超越千年的见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老电影《怒海争锋》里,不管是英军,还是法军,舰炮的球形炮弹底部,都会被绑上一块厚木板。受力均衡了,炮弹就不会翻滚,出膛后的方向也不至于偏差太大。

    当然了,精度方面的问题,在直瞄的现状之下,目前也是只能想一想,却无法做到精确射击的程度。

    所以,历次实验中,都会闹出这样或是那样的笑话。并且,由于没有制退装置,架退前膛炮每发射一次,都需要重新瞄准一次,发射的效率和准确度,也就随之而大打折扣。

    李中易上次离开军器监之时,开花炮弹最大的问题,其实是炮管的具体长度问题。

    科学的实验证明,炮管越长,炮弹出膛的加速度也就越高,火炮的射程也就越远。

    不管是哪个时代,从弓到弩,又从弩到火炮,甚至是导弹,兵器射程越长的一方,所占据的优势,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炮管越长,对管身材料的要求,也就越高。管身的冶金材料如果不过关,炸膛的风险,一定会时刻伴随着炮军的官兵们。

    试问,一门随时随地可能炸死自己的火炮,炮军的官兵们哪怕平时训练的再娴熟,临阵之时的战斗力也必定会大打折扣。

    PS:开年后各种会议多如牛毛,耽误了更新,抱歉哈。明天起恢复正常的一天两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