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易决定增加一点难度,考一考刘文柄。

    谁曾想,刘文柄脱口而出:“田租和商税之比为二比一,商税收上来的有些难度,所谓无商不奸,偷漏的商税恐怕超过了三成以上。”

    李中易点了点头,相对而言,田租比较好收缴一些,毕竟,土地都是有数的,也都登记在了册。

    至于商税,按照开封城的情况,确实存在跑冒滴漏超过三成以上的情况。

    在这个没有电子税票的时代,商人纳税,一靠自觉,一靠严格的监督。

    但是,收商税的人员,也存在陋习不改的状况,吃拿卡要等恶劣的行径,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根治。

    李中易很明白其中的弊端,只是,饭总要一口一口的吃。以天下之大,所需要的文官以及吏员的数量,着实不算小。

    可问题是,每年转业的军官数量毕竟很有限,李中易总不能把整个李家军的军官都转业为地方官吧?

    客观的说,目前是转业军官和原来的文臣集团,共同治理地方的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刘知州,可有法子禁绝偷漏商税?”李中易又试一问,想看看刘文柄是不是真正的了解州情。

    “禀皇上,以臣之见,大可参照开封城的做法,将运进城里的货物,全都集中于几个城门外,全部登记造册之后,再许商家运输入城……”刘文柄介绍了一大堆开封城里收缴商税的成功经验,言谈之中,对开封城的做法极为推崇。

    开封城收缴商税的做法,恰好是李中易作出的创新之举,刘文柄的推崇态度,正好戳中了李中易的痒处。

    李中易微微一笑,他明知道刘文柄故意故意说着好听顺耳的话,心中却多少有些自得。

    毕竟,开封城的做法,确实极大限度的阻止了商税的大量流失,堪称税法上的一次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