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
一战中,德国战败,并且受尽了屈辱,只被允许保留几乎是象征性的十万国防军。
一方面迫于协约国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战后经济崩溃,德国的财政收入也不可能养活太多的军队。
面对巨大的压力,暂时隐藏了雄心壮志的德国陆军只能节衣缩食,集中资源办大事,让连长干排长的活,将军充当校官。
等元首上台开始扩军备战之后,这些军队中的精英骨干力量,立即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李中易打的也是大致相仿的如意算盘,同样因为形势所迫,财政收入无法养活太多的军队。
目前,根据大周朝的官方统计,不过区区六百万户而已,约三千万的总人口。
当然了,由于“人丁税”的事实存在,全国各地的民间,多有隐瞒实际丁口的陋习。
唐朝中后期实行的两税法,将原有的人丁税“租庸调”并入了财产税,开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改革人丁税的先河。
两税法的实施,是在社会贫富差距变得较大的情况下,增大实际纳税面,保障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举措。虽说其主要目的在于挽救政府收入窘迫的困境,但其客观上减轻了少地的贫苦农民的负担,并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开始变得松弛,从此,人丁税在国家税收中渐渐不再居于主要地位。
但是,随着唐末军阀混战,军费徒增,至五代时,各个割据政权均在其辖区内加征“身丁钱”。
大周朝立国之后,各地仍延旧制征收。其男子二十成丁,六十为老,在此年龄范围内不分主、客户均须负担。各地税制也各不相同,如洺州每丁纳钱六百九十五文,磁州五百九十四文,成为百姓的一项额外苛赋。
地方官想多捞钱,老百姓不堪重负,很自然的也就选择了瞒报人口。
李中易也不知道民间究竟隐瞒了几成人口,只是从来往的商户以及各地的线报那里,间接的知道,各地民间人口的瞒报率,大约都在五成左右。
由此计算下来,整个大周的人口,总计也不过四千多万而已。
以区区四千万人,若是养活三十万甚为消耗钱粮的精兵,民间的负担显然过重。
归根到底,契丹国的疆域太过于庞大,又是迁移流动性极强的马上民族,其全国真正动员起来,带甲百万绝对不是梦。
将来,李中易的手头若是没有二十万以上的精锐兵马,很难将契丹主力合围,并一举灭国。
道理其实是明摆着的,李中易即使带兵二十万北伐,国内也至少需要十万兵马留守,以震慑宵小之徒。
基于长远的战略性考虑,李中易很早就定下了彻底征服高丽国的计划,目的其实也很简单,利用高丽国的所谓三千里锦绣河山,帮他养活十万精兵。
浩浩荡荡的船队,按照参议司事先的计划,顺利的抵达了江华湾偏北的新罗村。
充当先锋的刘贺扬部,按照参议司制订的作战计划率先抢滩登岸,并迅速的展开了战斗队形,以防不测。
有了刘贺扬所部的列阵防卫,整个李家军的大部队,开始有条不紊的下船。
根据船形的大小不同,每条船上大致装载了一个至三个都的将士,等船靠岸后,这些成建制的部队,便按照规定的方位,严密列阵于刘贺扬部的侧翼。
李中易手持单筒望远镜,就站在舷窗前边,默默的注视着部下们鱼贯登岸的身影。
如此庞大的部队,却井然有序的登陆,这离不开各个分参议司大量而又细致的事前工作。
依照事前的布置和演练,除了总参议司必要的值班人员之外,包括军法司以及各个分参议司的人员在内,全都被安排到了每条大船之上,他们充当着至关重要的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