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了治国安邦之道,但很可惜的是,朱允炆并没有完全按照他留下的建议执行。

    鬼谷子当年还是刘伯温的时候,便预料到了未来大明帝国可能会遇到的危机,他也很看好朱允炆这孩子,虽然他已经占算到了一切,他还是想试一试自己能不能逆天而行。

    所以他便在自己“死”之前,写下了治国三十六策,然后放进了自己的棺椁之中。

    与治国三十六策放在一起的还有一本大明律,因为这本大明律在,他避免了自己的假死穿帮。

    但他留下的治国之策,却依然被送到了京城,而洪武大帝朱元璋也将这治国之策交给了自己的孙儿,大明帝国未来的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的手里。

    只不过朱允炆和父亲朱标一般,为人宽厚仁慈,没有帝王该有的雄心。

    正是因为他的一年之仁,造就了一个大的祸患。

    无论是朱元璋最后的叮嘱,还是刘伯温在治国三十六策中所提到的。

    这一点也是尤为重要的削藩。

    藩镇的权利过大,已经成为了大明帝国的一个重要的隐患,无论是朱元璋和刘伯温,他们生前都有这样的疑虑。

    而他们的意见也是一致的,那就是杀了藩王永绝后患。

    而治国三十六策之中与洪武遗言之中都提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趁各地藩王前来奔丧之际,将他们全都处决掉。

    可是朱允炆的仁慈让他放弃了最好的机会,结果就造就了自己政权的覆灭。

    他想当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不想做兔死狗烹的汉高祖。

    但赵匡胤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而他就失败了,得来的结果是燕王朱棣攻陷金陵城,而他也是不知所踪。

    道衍想起了这些,当初他和鬼谷子就是分立在不同的两个队伍里,道衍所支持的是燕王朱棣,他认为朱棣才是真命天子。

    而鬼谷子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但他却想逆天行事,最终却也没能力挽狂澜。

    不过他们两个是对手也是最好的朋友。

    而京城这块风水宝地就是他们二人共同选址的。

    当初将京师重地选在此地的时候,他们二人还曾经有过分歧。

    不过最后道衍还是同意了刘伯温的意见,本来道衍是想在元王宫的基础上修建的,但刘伯温坚持将旧王宫填埋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