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对于鲜卑,根本不需要什么战术。

    更不需要什么斥候战争。

    一句话——不要怂,便可以解决一切麻烦。

    现在,鲜虞破奴亦然。

    他在观察和打量了一阵,前方的汉军阵列后,便立刻下令:“全军出击!杀光他们!”

    此刻,他的信心是非常强烈的。

    因为,他曾经对抗过扶余人的步兵,结果是扶余人的步兵几乎和纸糊的一样。

    骑兵一冲,就立刻稀碎。

    鲜虞骑兵们,也是这样想的。

    在他们的经验里,骑兵的冲击,相对于站桩的步兵,有着几乎不可抵消的优势!

    都不要说别的,仅仅是速度,就可以踏碎任何步兵的反抗!

    于是,三千多鲜虞骑兵,跟随着鲜虞破奴的大纛,潮水般乌泱泱的冲向了飞狐军的阵列。

    这让负责指挥防御的飞狐都尉章甘目瞪口呆。

    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自平城之后,就再没有任何骑兵,敢直接冲击列阵完好,精力充沛的汉军步兵阵列!

    因为,匈奴人在磐石与太原两战,用血的教训告诉了所有人,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现在,居然有人敢直接冲击一个列阵完好的汉军阵列?

    章甘已经不知道如何评价了。

    但,别人要送人头,他当然也不好劝退。

    于是,抽出腰间佩剑,沉声下令:“各强弩司马,遂行弩机打击!”

    “风!”席地而坐,列于各自射击阵列的强弩部队,在得到命令后,便在传统的强弩口令中,半蹲下来。

    这时身后的辅兵们背着一篓篓的箭簇,鱼贯而前,将备用的弩箭,送抵阵中。

    哗啦啦,一排排的弩箭,被从箭篓倒出,然后***手们前面。

    装填手们迅速的将一支支弩箭,装入剑匣,然后借助双脚或者的腰的力量,在辅兵的协助下,将一具具的弩机装填、上弦,然后递到了射手手中。

    穿着皮甲,背后绣着背幡,或者在胸口绣着肩章的强弩军官们,则站在这些阵列前。

    在每一个强弩阵地前,还有一位特殊的技术官僚,将一根特制的竹竿升起来。

    竹竿上,系着一条用轻羽毛特制的绳子。

    这官僚仔细观察着竹竿上的羽毛的动向,然后大声的将自己观测的结果,报告给了身后的司马:“风向西南,偏三度,风俗缓,甲丙!”

    观测风速、风向,这是诸夏民族数千年前就已经注意到的事情了。

    到了近代,更是发展出了职业的测风者,也就是《淮南子》里所言的俔官。

    对于依靠着箭雨覆盖来提高杀伤力以及需要极高射速保证打击速度的汉室强弩部队来说,风向、风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故而,每一个强弩司马部或者校尉部,都会至少配备一个伣官。

    而随着伣官的话落下,早就已经有着丰富经验的司马们,立刻就依靠着战场经验和直觉,指挥着自己的部队,调整角度和射击高度。

    虽然,这是一种很粗糙也很原始的指挥技术。

    但是……

    相对于周边,已经不知道先进了多少个级别了。

    而且,依靠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直觉,他们做出的判断,未必会输给用数学计算的近代军官。

    事实上,在瞄准仪器发明前,绝大多数的炮兵指挥官,都是依靠着经验和直觉来作战。

    故而,当鲜虞骑兵们,靠近到飞狐军阵列前五十步左右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