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认为让悉伯独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把事情全部寄托在赫尔斯身上是很愚蠢的,要为领袖分忧。
并且赫尔斯对待悉耐克人移民和西菲力人移民较为温和的态度,也使得包括佩拉乌雅在内的“悉伯派”非常不满,这让“悉伯派”有抛开赫尔斯独走的理由。
赫尔斯这也很为难呀,毕竟赫尔斯是出生在迪马而不是乌尔多奇或者那罗,远离贸易线的赫尔斯对悉耐克人和西菲力人没有那么多的苦大仇深,再加上赫尔斯心存和解的期待,所以尽可能的不施加故意惩罚措施。
“悉尼统一组织”内部的分裂程度大体如是,不过即便是这样的组织,在开战之处也处于高歌猛进的势头,有句话怎么说来的?你的组织烂没有关系,只要你的敌人比你更烂,你就能赢了。
“第二次悉伯战争”爆发以后,潜藏在各地年轻的“悉尼统一组织”成员(大多数是“悉伯派”的)一齐动手,掀起了浩大的声势,一时间悉伯当局的统治摇摇欲坠。
最关键的是,“悉伯派”的袭击刺激了不少当地悉尼人贵族,这群悉尼人贵族早就对悉耐克人垄断悉伯高层位置感到不满,没有出路还屡屡被欺压的他们,也选择了顺应造反,很快将当地的控制权从“悉伯派”夺到自己的手中。
毕竟,“第一次悉伯战争”之后暂时缓解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到了不得不爆发的地步,这一次的“第二次悉伯战争”,给了这批对现状极其不满的悉尼人贵族一个绝好的叛乱机会。
所以这次叛乱从一开始,“悉尼统一组织”就是失序的,大批领土貌似打着组织的旗帜,实际上控制权掌握在当地贵族的手上,然后这批贵族都向赫尔斯讨要统治权与合法的身份证。
这怎么办?给不给啊?“瑞英派”极力支持当然要给,不给不就寒了兄弟们的心吗?这还怎么继续拉拢同道啊?
可是位置不够容纳这么多怎么办?就不能发挥一点主观能动性吗?给这些义士加一个假将军之类的职位不就行了?于是一时间悉伯的官位漫天乱飞,元帅封了十几个,将军封了十几个,议员更是多达上千个,当然都是假某某职位。
虽然这种场面看的很不堪入目,但是有效就行了,起码在战争爆发之初,“悉尼统一组织”可谓是势如破竹。
悉伯只拥有“悉伯行省”这一个行省,首都兼首府设立在中心的乌尔多奇,由东向西分别是乌尔多奇—那罗—乌克,这是悉伯仅被允许与悉尼进行贸易的城市,并且近乎是一条线,所以又被称作贸易线,也是悉伯掌握最得力的三个主城。
(悉尼也有类似的设置,即瓦鲁图、吉大、巴蒂罗斯,其中巴蒂罗斯与乌尔多奇和迪马都接壤,但是迪马禁止与巴蒂罗斯进行贸易。不过悉尼的禁令没有悉伯那么严苛,并且也没有悉耐克人,所以矛盾不如悉伯方面深。)
贸易线的北方有三座呈现倒三角形的主城,作为顶角的是格奇,左侧是迪马,右侧是洛夫(洛夫也是悉伯最北方的城市);南方有两座主城,坐落在那罗山脉西侧的付迪东,和悉伯最南方的乌奇琴查。
随着“悉尼统一组织”向悉伯与菲氩宣战并进军以后,除了乌克以外(因为乌克全都是悉耐克人,没有悉尼人),其他7座城市都爆发了规模不一的叛乱,乌尔多奇和那罗很快就平定了叛乱,但是其他5座城市不是被叛军夺权,就是无法脱离暴乱状态。
在瑞英参谋的策划下,“悉尼统一组织”压制住直接进攻乌尔多奇这种不切实际的计划,而是让组成的军队由赫尔斯带领(2335年),从悉尼的巴蒂罗斯出军,首先进攻北部的格奇。
赫尔斯帅军到达的时候,格奇仍然处于悉耐克人与悉尼人的交战之处,因为悉耐克人虽然素质较高但是人数较少,而悉尼人则占据大多数,结果赫尔斯军队到来后,在叛乱的悉尼人接应下,不到一天就攻进城中,3天以后更是完全控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