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奇葩的朝代,与前朝后朝不同,宋朝并不抑制土地兼并,而是鼓励工商,即便是百姓没了土地,也可以去经商,大大缓解了土地兼并带来的恶果,宋亡不在于土地兼并,而在于重文轻武,但是其鼓励工商业这一点确实值得借鉴的。

    至于大萌帝国的灭亡,除了小冰河纪这个原因之外,土地兼并定然是占了其中一定分量的。

    在明朝,皇帝设置皇庄,诸侯王本身就是大地主,就连太监也有自己的土地,连皇帝都带头兼并土地,大明帝国的土地兼并情况可见一般,即便是猛人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全国范围内清查土地。

    结果是这两次都失败了。

    而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便是摊丁入亩。

    所谓摊丁入亩便是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所以无地的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地主的赋税负担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土地兼并;而少地农民的负担则相对减轻。

    同时,政府也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进步。

    明代行一条鞭法,清代继续施行,部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部分丁银按人丁征收。

    到乾隆时通行全国,摊丁入亩后,地丁合一,丁银和田赋统一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收和稽征手续。

    “摊丁入亩”对土地兼并的抑制,使大量自耕农生存下来,为清朝的统治注入了强心剂。

    可惜野猪皮早在入关之初,他们的皇室、贵戚和大大小小的官吏就疯狂地圈占汉人土地,土地兼并由此一发而不可遏止。

    后来随着地主经济的复苏,他们对土地的兼并更加狂妄之极。或购买、或奏讨、或投献,手段多种多样。

    而这些也是直接爆发太平天国起义的原因。

    结合唐宋明清抑制土地兼并的的政策,再结合现今魏国的国情,曹冲的话也是说出来了。

    “若想长久长久解决土地兼并,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便是均田制与摊丁入亩相结合,所谓均田制与摊丁入亩,便是...”

    曹冲向曹老板解释了摊丁入亩与均田制,后者的眼睛马上亮了起来,

    “第二,不再抑制商业,反而鼓励工商,即便是土地真的兼并了,百姓不至于无事可做,无饭可吃。”

    这一点,借鉴的是宋朝。

    曹冲轻轻看了曹老板一眼,继续说道:“第三点,大兴教化,完善科举制,提倡儒家六艺、格物致知、有教无类等思想。”

    曹操点了点头,挥手道:“你继续说罢。”

    “第四点,定下法典。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庸之道”等优秀的诸子百家理论凝练成一部法典,其中写下关于抑制土地兼并的法令。”

    这样有个好处,可以拉拢儒家士子,笼络人心。

    同时可以为后代子孙与时俱进、改革做下理论基础,不会让日后固步自封。

    “第五点,兴水利,鼓励荒田开垦。”

    曹冲这时候偷偷看了曹老板一眼,后面的一句话才说出来。

    “最后一点,便是对外征服!”

    没错,曹冲大费口舌,主要便是为了这最后一点。

    土地兼并的本质便是大地主占有了土地,而农民没有土地,便吃不饱饭要饿肚子,于是便成为社会上最动荡的成分,若是有人在此时吼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能就会爆发农名起义出来。

    若魏国对外征服,将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