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书生们张口闭口教化天下,到了如今胡人还是胡人,汉人还是汉人,也是有着原因的。
除了读书人不愿意去苦寒之地外,恐怕草原的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草原地广人稀,文字流传本就艰难,想想,连吃都吃不饱,穿都穿不暖,还哪里有心学习什么文字?
这些艰难之处,在靖胡策中看不到,糊弄旁人也许有余,但绝对糊弄不了赵石。
这根本不是派几个人去草原进行文化传播那么简单,如果要去做,就需要有长远的打算,文明的碰撞,不是相互搏杀,可以一瞬间定胜负,需要许许多多的人为此努力。
而照汉家王朝的走向,很可能,这样的任务,在文明没有质的飞越之前,根本无法完成。。。。。。。。
不过,到底是一条不错的路径,可以走一走。
赵石想象了一下,当蒙古人,乃蛮人,鞑靼人,以及西域诸国,不再有自己文字的话,那又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在千年之后,他们是不是还能勉强维持一个整体族群存在呢?
赵石不知道,也不会去深想,他只是觉得,这个主意其实挺不错的。
而这还没完。
文字之后,便是货币,用这个时代的话说,就是银钱。
李之问认为,草原人崇尚贸易,对商人之尊重,绝非汉家可比。
但他们的交易手段,却极其落后,多数都是以物易物,即便是西域各国的金沙,在草原上也不能流通。
若大秦制钱,能得胡人诸部认同,得以在草原流转通用,也许,日后稍许金银,便胜却数万雄兵。
这不是李之问在开玩笑,他举了几个例子。。。。。。。。。。。
最有力的一个就是,假设大秦制钱通行于草原,那么,但有不臣,只需战前以金银买其牛羊,也许,不用出兵,几个冬天过后,这个部落也就自然而然的消亡于草原之上了。
在赵石看来,几个例子虽然都不很恰当,但也可以称之为远见卓识了。
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敌国命脉,话费少许,收益却是可观。
赵石暗自叹息,李之问果然没有白费了这几年光阴,其人之见识,胜却无数饱读之人。
就算是他,这些年来,也只专心于兵戈之事,没有虑及于此,却是浪费了老天爷的不少恩赐。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些手段,事先若没人提及,让他想上几天几夜,也不一定能够想得到。。。。。。。。。。。。。。。
事后诸葛,人人做得,但能超前一步的人,却没几个,也就是这个道理了。
文字,金钱,然后是什么呢?
李之问以为,然后就是通婚,但赵石一看就明白,与其说是汉胡通婚,不如说是移民。
到了这里,反而没什么好说的了。
在这个上面,李之问的经验来源于秦军北征草原时,见到的胡人对人口的热衷,以及胡人风俗的开放。
他觉得,教导胡人耕种,恐怕很难,但草原上的土地,却并非不能种出粮食。
这样一来,也就清楚他想说什么了,最终解决之道,必然是移民。
胡汉血脉的交融,在历史上并非没有,但向来激烈而残酷,轻描淡写的两个字,意味着许许多多人的血泪。
赵石认为,在这个上面,李之问所言,乏善可陈,李之问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像之前那些一样,说的那么真切,而是做出了试试探探的诱导。
靖胡之策,共此四篇。
每一篇都意味深远,在赵石看来,凭此,也足以流芳百世了。
他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