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能找富商大户借钱。这些富商大户肯定要趁此机会狠宰一笔,收取高利贷,如果农户还不上贷,那就顺理成章地兼并土地,或者收买人身自由。

    这样一来,脆弱的农业经济更是会遭受重创,农民破产了,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任何好处。

    便宜全让这些富商大户给占了。

    而如果青苗法能够顺利施行,农民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就可以向官府借贷,度过难关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官府在这个过程中将富商大户赚的黑心钱收归国家,还可以将粮仓中的存粮进行置换,不管怎么看,都是一种善举。

    但楚歌毕竟是后世的人,他很清楚王文川的变法最终以惨烈的失败而告终。

    也很清楚青苗法最终完全没有像王文川预想中的那样生效。

    如果此时他再把这些新法的条目不加改变的推行下去,那么结果也只能是像当年的王文川一样,最终黯然退场。

    “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改变其中的一些条目,让新法的成功率进一步提升?

    “应该从哪入手呢……

    “从青苗法的借贷利率开始?”

    楚歌首先想到的,是青苗法的借贷利率。

    按照王文川当年的规定,青苗法的利率是20%,最高不得高于30%。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年息20%,这显然是偏高的。

    而且,在青苗法实施之后,确实导致了很多农户的破产,一时之间,民怨沸腾。

    民怨沸腾这一点,给王文川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这也影响了皇帝的判断,最终变成了他被罢相的直接诱因。

    “看来,这个利息还是要降低。

    “降到年息10%?5%?

    “似乎……还是有问题啊。”

    楚歌想来想去突然发现,这个问题,并不全是数值问题。

    不管多低,都不安全!

    事实上,历史上的王文川显然已经预见到了利息可能对农户造成的压迫,所以,他在变法的细则中,已经对此做出了预防。

    比如,“不愿请者,不得抑配”,也就是说青苗法中的借贷属于完全自愿,农户不想要的,不能强制摊派;

    又比如,明确规定了利息最高不能超过30%。

    如果青苗法真的能够严格按照王文川所制定的标准来实行,那绝对不会有民怨沸腾的情况出现。

    但楚歌很清楚,青苗法推行之后,王文川制定的这些限制,根本就是形同虚设。

    底下负责新法的官员,很快就突破了这个上限,把年息20%,私自改成了两季各20%,也就是全年高达40%。甚至很多官员还把这个数值定得更高,达到民间借贷100%利息的也大有人在。

    至于“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基本上也没被执行。因为根本没办法考察到底哪些是民户自愿、哪些是被强制摊派的。

    官员们强制摊派后,完全可以说是民户因为还不上借贷而撒谎,说自己被强制摊派了。

    而且,为了确保新法的效果,王文川也必然要给这些官员们划定指标。

    青苗法完成了多少业绩,要作为官员的考核内容之一。

    从动机上来看,业绩考核当然是必要的,否则如何确定哪些官员在办事,哪些官员在阳奉阴违?

    那些旧党搞非暴力不合作,不推行新法,只有用业绩考核才能揪出来。

    可问题在于,一旦考核,官员们就必然会层层加码。既然以青苗法的收益为考核标准,官员们就肯定会强制摊派、暗中提高利息,这样才能显得自己业绩突出。

    不管定多少利息,这些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