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总能想办法突破。

    那么能不能改变考核标准呢?不单纯以收益为标准,而是综合法条执行的准确度、民众口碑等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这显然又完全不具备可行性。

    楚歌思前想后,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这20%的利息,不管降多少,都没意义。

    因为哪怕定1%的利息,官员们也总有办法给它提高到100%,而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王文川对此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也是新法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楚歌思前想后,决定才用更果决的措施。

    “既然不管利息降到多低、都有可能被这些官员给暗中抬起来,那我干脆强制规定,发放无息借贷!

    “这么做,至少有三个好处:

    “第一,没有了利息,官员们就没办法明目张胆地收取利息,最大限度地阻止这些官员‘唱歪经’,这样一来就不会有民乱,也不至于产生让王文川罢相的负面舆论。

    “第二,很多旧党弹劾王文川,说他‘与民争利’。不管利息定多少,他们都会认为这是‘与民争利’。那我直接用无息贷款,总不是‘与民争利’了吧?这就变成了一个救济性质的100%的善政。执行如何暂且不论,至少在道义上站住了脚。

    “第三,虽说无息贷款没赚头,但如果青苗法真的能顺利施行,一方面是会在普通民户中产生巨大的声望,形成不错的舆论,支持新法;另一方面,民户能顺利度过青黄不接的阶段,地里的收成越来越好,那么农户能够缴纳的粮食自然越来越多,客观上也是能增加国库收入的。

    “就这么办!”

    一番思考之后,楚歌还是决定,先莽一波看看。

    因为他发现,哪怕他带着数百年后的智慧坐在这里,综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也根本没办法给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

    每一种方案,都是有风险的。

    但他是玩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一次次地重来。所以他完全可以大胆地尝试。如果不行的话,那就从头再来,不必像王文川一样瞻前顾后的。

    想到这里,楚歌改掉了青苗法的规定。

    在青黄不接时,官府要提供无息借贷,也就是不收取任何利息。

    官员的考核中,也不再以青苗借贷数量为考核标准。

    楚歌倒是也想过是否找到另外的一种考核标准,但想来想去,还真没办法考核。

    于是干脆,不考核了吧!

    楚歌知道,王文川变法失败的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用人不当。

    而用人不当,一方面是因为许多钻营小人为了更快地获得提拔,混入了新党的队伍中,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种过于急功近利的考核制度,给了这些人可乘之机。

    以青苗借贷为考核,最终选拔出来的,一定会是一些急功近利之徒。

    假设有两名官员,一名官员严格按照王文川的办法来执行,不做强制摊派;而另一名官员则暗中强征、提高利息。

    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后者的业绩更好看,更容易获得提拔。

    久而久之,整个新党上下,就全都变成为了业绩不惜扒房拆屋、强制摊派让农户借贷的官员了。

    所以,楚歌干脆大手一挥,不考核了!

    不做强制要求,没有业绩考核,这些官员肯定会偷懒,但不管怎么说,农户找上门借贷,他们总不至于置之不理吧?

    只要他们稍微干点事,就比之前强。

    改革嘛,不求一步到位,只要比之前好一点,那就是进步。

    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