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加在了谁的头上,又是多少?”

    赵应贵看了一眼神色各异的众人,眼神疑惑,主动接话。

    “王大人,你倒是说说,这银子加到了谁的头上,又是多少?”

    这家伙,跟王泰混久了,现在也学会了察言观色。

    “赵将军问的好!”

    王泰转过头来,看向了席间的众人,有些人的目光,不自然地躲避。

    “朝廷所征练饷不过一亩一分银子,下来不过几斤粮食,却被朝廷的御史、大臣们骂的狗血喷头,其实这些御史、大臣也是好意,因为这样下来,加到百姓头上的银子,会变成3~4两,甚至更多,这样是会引起骚乱的,大臣们也是为朝廷着想。”

    王泰毫不掩饰的冷言冷语,让崇祯的眉头一下子皱了起来。

    “王泰,你究竟要说什么?”

    “陛下,恕臣狂妄!”

    王泰站起身来,肃拜了一下。

    “臣想说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朝廷的练饷没有错,错的是借练饷乱加税赋。朝廷的旨意下到下面,便会被歪解曲读,甚至变成官吏敲诈勒索百姓的尚方宝剑。比如说练饷,朝廷只加征一亩一分,地方官府就敢加征到一两,甚至两两、三两。不这样,他们怎么会有银子贪腐,这是其一。”

    王泰看崇祯面色愠怒,还是硬着头皮讲了下去。

    “其二,朝廷增加练饷,是按田亩增加,杨阁部也以为如此,还可以抑制兼并,舒缓民生,可事实真是这样吗?我大明有超过七万万亩田地,但朝廷真的能收回700万两的赋税吗?”

    王泰朝脸色阴沉的崇祯肃拜一礼,坐了下来。

    把明朝的土地掌握在谁手里,崇祯应该是一清二楚,他周围的大臣也都不尽都是阿谀奉承、道德沦丧之辈。但国事一天天的颓废下去,其中的缘由不言而喻。

    吏治腐败,积重难返,没有雷霆手段,壮士断腕的勇气,恐怕局势越来越糟,最后不可避免地滑向深渊,以至于神州陆沉、文明沦丧。

    王泰仗义执言,众臣沉寂不语,赵应贵点了点头,恍然大悟。

    “大人,这么说,是官府的那些蛀虫欺上瞒下。还有那些豪强乡宦,他们眼里只有自己,那有朝廷!”

    “赵将军直言快语,果然是行伍之人,毫不掩饰啊!”

    崇祯赞许地看了看赵应贵,发出一声低沉的叹息。

    “臣多谢陛下

    !臣在河南汝宁府屯田两万五千顷,夏麦共得200万石,折银200万两。卫军两万人,5600战兵,除去饷银、粮食55万两,雇佣百姓工钱45万两,种子、牲畜、农具、灌溉等费用40万两,最后剩下银两60万两,30万两用于地方上修路搭桥,其余30万两,则是上交朝廷。”

    赵应贵侃侃而谈,不知是炫功还是直言快语,让崇祯是连连点头。

    “赵将军所说不错。河南夏赋,河南都司各卫所共上交200万赋税,南北各省共收210余万两。河南一地,和大明各行省总数相当。河南连年大灾,人口却有400多万,这令人深思啊!”

    崇祯看了看王泰,若有所思,意味深长。

    “陛下,要是我大明各省都如河南一样励精图治,即便建奴如何猖獗,也不过是螳臂当车,不足为患!”

    周廷儒摇头晃脑,说出一番感慨。

    “王大人之能,我大明无人能及,下官佩服之至!”

    陈新甲拱手行礼,王泰赶紧谦让。

    “王大人国之栋梁,我等佩服!”

    吴三桂、曹变蛟等人也是一起抱拳行礼。

    这个王泰,所作所为,确实是让人刮目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