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给病人都输液进去。

    输多了还是输少了,不管。

    那么还是回到一个老问题,补液这玩意儿,补好了是救命,补不好那就是杀人。

    所以七八十年代,国内烧伤界这种不良风气又称之为“机械执行液体复苏公式阶段”。

    只顾盲目机械遵从公式的计算量而置临床表现和复苏效果于不顾以及大面积烧伤患者严格按照公式计算补液量执行的现象。

    产生了“按公式办事就能抗休克”的错误共识,为脓毒症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而后世主张的是“个体化补液阶段”。

    意思就是不同个体在达到良好复苏目标时所需的补液量也不尽相同,所以认为烧伤液体复苏公式只是临床复苏治疗的指南。

    治疗中应重视对患者临床指标的观察,通过指标的变化来判断复苏的效果,调整补液量。

    烧伤休克期的液体复苏不仅需要“个体化补液”,还需要有具体的复苏目标,这就叫“目标复苏”。

    意思是液体复苏要达到的终极目标为:

    维持良好的血液灌流,提供有效的氧供,消除氧债,恢复正常的需氧代谢,中止细胞死亡,生命体征平稳,血气分析碱剩余(+BE)<-6,恢复正常的心排出量,氧输送>500 mL/m2,胃黏膜pH值恢复正常。

    所以说补液很复杂,除了计算输液量,输液品种外,还要考虑方方面面,这样才能挽救回重特度烧伤病人。

    医学这玩意儿,不是你喊着“人定胜天”就能救人的,救人是要讲究科学方法的。

    这也是八十年代烧伤面积超过60%就救不活的原因所在。

    镜头继续回到越中医院的烧伤外科病房内。

    就在陈棋靠在门框上恨不得一边嗑瓜子一边瞧热闹的时候,邓长乐也完成清创从病房里走了出来,两人第一次面对面碰头了。

    陈棋知道对方是沪海来的专家,于是微笑着点点头。

    邓长乐已经走过了,又退了回来,有点不确认地问道:“伱好,你就是陈棋同志?”

    “呃,是,我是陈棋。”

    陈棋以为又碰到了自己的一个粉丝,于是继续微笑着点点头:

    “你是沪海东山医院的?请问贵姓!”

    邓长乐一看这位传说中的“敌人”居然这么年轻,心中不禁感慨。

    “我姓邓,邓长乐,是东山医院烧伤外科的副主任,陈院长你这是……”

    陈棋心想,邓长乐?这名字听了挺熟,一时也想不起来了,于是尴尬地说道:

    “这不是想看看沪海专家们是怎么抢救病人的嘛,本来这越钢厂的工人是我们负责的,现在你们来了就你们负责了。所以我也想看看,沪海的治疗方式跟我们有啥区别。”

    邓长乐心里想笑,心想年轻人说话真是大言不惭,居然把越中医院和东山医院并列了?

    “呃,我听说这次越钢厂伤员有38人,我们负责了这3个重伤员,其余的轻伤员是你们越中医院负责。不过重伤员和轻伤员的治疗方案是不一样的,你们学了也是白学的,这里面太复杂。”

    陈棋眨了眨眼:

    “不不不,我们手上也有两个重特大面积烧伤病人,一个Ⅱ、Ⅲ度烧伤面积达83%,一个Ⅱ、Ⅲ度烧伤面积达到了90%,而且是已经烧伤1个月才刚刚送到我们医院。”

    邓长乐心想你当我是傻子啊?这么严重的烧伤在家躺一个月没死?

    “呵呵,陈院长真会开玩笑,烧伤这么严重怎么可能一个月还没有出事?这在国内外也没听说过呀。”

    陈棋用嘴示意了一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