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他看着沿路不断踩水车的百姓,最后只能摇头道:

    “再这么干旱下去,恐怕南直隶的百姓又得遭遇一边迁移了。”

    尽管话这么说,但朱慈燃也知道,以南直隶和浙江、江西三地的情况,迁移才是最好的出路。

    哪怕当地的百姓已经适应了给人打工,当佃户的日子,但这样的日子只能维持温饱和日常的花销,想要致富是不可能的。

    百姓没有存银,若是江南经济一直好下去那还可以,可江南的经济说直白些就是靠纺织业在支撑,一旦大旱来临,桑树旱死,那引发的可不仅仅是几万、几十万人的失业。

    当数百万人失业,并且还没有存银来抗灾,那朝廷就得为江南的畸形经济付出代价。

    “江南御马监的纺织场有多少家了?有多少工人?”

    朱慈燃吭哧吭哧骑着车,询问了一嘴刘顺,不过这个问题刘顺也回答不了,他努力回想过后才回答道:

    “天启十五年的时候,好像就已经有二百余家,五十几万工人了。”

    “这么多?”听到皇店的纺织场居然养活了五十几万人,朱慈燃有些惊讶的回头,刘顺也借机解释道:

    “本来以国朝的情况,在不影响百姓男耕女织的情况,应该只能募工二十几万才对,不过小西洋那边多了几千万人,加上海外的百姓也需要白布,所以募工便多了。”

    “纺织场的工价倒是一直固定,每日二十文,十日一结,辰做酉归(7点-17点)。”

    刘顺解释了一下纺织场的待遇和工作时间,朱慈燃闻言也好奇道:“休息呢?没有休沐吗?”

    “这……”听到这话,刘顺有些尴尬道:

    “殿下,朝廷要养的工人可太多了,各个工厂加起来,不少余四百万人,若是让他们像官员一样沐休,那朝廷每年得多拿出四五百万两银子来发工钱。”

    “他们拿了四五百万两,那朝廷就少了四五百万两,几条铁路就得停工。”

    刘顺道出大明财政窘迫的事实,朱慈燃这时也才反应过来。

    说到底,皇店各地工厂开出的条件都是优于当地的,在眼下这个时代,百姓打工想带薪沐休就是痴人说梦。

    大明之所以日结工钱流行,原因就在于百姓想休息只能少干一天,带薪休假是这个时代生产力无法做到的一个福利。

    能享受这个福利的,只有大明那二百多万兵马、官员、衙役。

    因此在了解了情况后,朱慈燃也不再询问了,他觉得自己似乎应该在回京之后,好好补习一下关于经济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他叔父编撰的《经济学》。

    也在他看到东南大旱的同时,远在河西的朱由检也收到了各地旱情加重的消息。

    他从嘉峪关退回到了肃州城休息,消息送来的时候,他正准备带着四小只出去骑马。

    不过,当奏疏内容被他所看到的时候,他的脑子立马就飞速运转了起来。

    “殿下,孙经略已经前往西安筹备平抑粮价的事情了。”

    当朱由检看着手中写满各地旱情的奏疏时,穿着一身圆领袍的满桂也正好从府外走进来,刚好撞见了在看奏疏的朱由检。

    他将自己刚刚得到的消息告诉了朱由检,朱由检闻言也合上奏疏抬头道:

    “如果旱情真的如此,那北方的粮价肯定是要平抑的。”

    “很严重吗?”满桂只能掌握西北的情报,所以他好奇其它地方的旱情情况。

    对此,朱由检伸出手揉了揉眉心,叹气道:

    “山东、山西、陕西、北直隶、河南、南直隶……还有广东……”

    “这几个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