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民国其实有挺多字典的,李谕曾经在博物馆见过1914年左右的,封皮都变得非常黄。

    当务之急是先编纂学生用字典,在这一点上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都能轻松胜任。

    李谕还准备联系大同大学的平海澜进行汉英字典的编撰,希望能够提升中学堂的学生英文水平。

    至少在目前看,对英文水平的要求要远胜李谕穿越前的时代,因为太多文献没有翻译了,只能看英文原版。

    甚至于只看英文都不够,因为二十世纪初的世界第一科技强国是德国,相当多第一手的资料是德文写成(比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领域),翻译成英文版已经成了二手,而且时间上滞后很多。

    而国内的情况更加麻烦,大都是先等着翻译成日语,然后从日语翻译过来。

    这都不知道经历了几手,而且众所周知,日语这门语言在对外来语的接受能力本来就弱,很多日语文献看着让人晕头转向,平添了很多翻译难度。

    如此种种,都是二十世纪初国内普及科学的难点,所以最好的办法只能是让学生有足够好的外语水平。

    李谕又对王国维与罗振玉说:“二位先生将来如果能在甲骨文上取得突破,意义将不仅仅在金石之学。所以不管你们需不需要在下帮助,只要让我知道,一定尽力而为。”

    王国维却说:“还有什么重要作用?”

    李谕说:“洋人不是在质疑我们的夏商周三代嘛,至少现在有了甲骨文,他们就没资格再讨论商朝存不存在了。”

    王国维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点傲气:“洋人根本不懂我国之文字,一些论断我早已不屑于去看,他们质疑能怎样,不质疑又能怎样?”

    李谕说:“先生这么想当然没错,不过大众不知情的话,还是容易被带歪。”

    “切!”罗振玉鄙夷道,“几年前我还听美国传教士说,《史记》一书都算不得信史,因为开头记载的三代故事,多有神话传说。如果这都会被带歪,只能怪学问不够。”

    李谕不知道说什么了,他们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确实还体会不到目前国内存在的严重的愚昧情况。

    不过李谕仔细想了想,发现自己有点多虑了。

    现在的普通百姓,识字的都没几个,别说文化入侵了,宗教都很难入侵进去。

    至于此时的知识分子们,大都是真正懂得什么叫独立思考的,就算崇拜西洋,也不会那么容易被洋人洗脑。

    王国维突然说:“院士先生,我在东京时短暂学过一点物理学,听说洋人发现了一种叫做射线的神秘东西,有上天入地、穿透万物之能,说不定也能用来考古研究?”

    李谕笑道:“是有这么个东西,等再可控一下,的确可用于考古,甚至能够用来确定古物是哪一年的。”

    “哦!?这么神奇?”

    王国维与罗振玉都是痴迷考古之人,一听就来了兴趣。

    李谕说:“只不过这种方法还没有在现实中出现。”

    “太可惜了,”王国维说,“帝师有如此之才,我想你将来必可做到!”

    李谕哈哈一笑:“会的,会的。”

    碳-14测定法要差不多30年后才会诞生,李谕确实可以让它早点问世,而且可以把这份功绩引导到未来的某位学生身上,多添一个诺贝尔化学奖。

    民国时期,有不少甲骨流落到了海外,很难阻止,好在绝大部分还是留在了国内。

    送走王国维,李谕立刻找到了鲁迅还有中华书局的陆费逵等人,交代了字典一事。

    鲁迅叹道:“日本人的想法,我在留学时就看清楚了,意料之中。”

    陆费逵则很轻松道:“论书籍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