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也罢,颜真卿兄弟也包括在内,他们都不是河北本地势力。

    很多读者都认为颜真卿是河北人,其实不是的,确切的说,他们跟河北本地毫无交情。

    这个非常重要,有助于理解天宝末年河北的故事走向。

    对于河北本地人来说,上述立场完全相反的诸位,都是外人。所以不要指责河北本地就是反叛势力,对于他们来说,颜真卿其实跟安禄山其实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他们都不代表河北本地人的利益。

    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那么就不能理解中唐时期河北与河朔三镇的种种乱象。

    安史之乱不是突然变出来的,也不是突然就消散的,影响其实一直在持续。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盛唐的关中人,当然可以指着鼻子大骂河北遍地反贼。但是如果你是盛唐时的河北人,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

    在骂安禄山以前,你得考虑一些很现实的问题。

    你家里田多,但税也重。多的粮食都被朝廷收走了。

    当然了,粮食可以卖。但是朝廷不是简单角色,对河北其实是实行的粮食限价,其他生活必需品不限价的策略。

    河北人卖粮食便宜,买其他的东西,除了近在咫尺的长芦盐场不缺盐外,其他买什么都贵,还不许河北商人去长安经商!不许在河北建立大商埠。

    换句话说,你是河北的大地主,也过不上体面的日子。

    这个时候,你是会支持希望展现“统战价值”的安禄山,还是跟朝廷一个鼻孔出气的颜真卿?

    无论颜真卿个人操守如何,他都要执行唐庭的政策,在河北本地百姓看来,他跟其他地方官没有什么不同。

    毕竟,颜真卿也不能不收税啊!或者说,收税的另有其人,压根就不走地方衙门的账目。

    所以伱看《祭侄文稿》里面,有一种想说又不直接说的愤怒。颜真卿是懂的,但他不能明说。

    人生常常就是无奈的。

    当初颜杲卿振臂一呼,十七个县响应,联军数量多达二十万。安史叛军控制的地盘已经所剩无几了。

    但是史思明回师河北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扫平了河北。按人数算的话,颜杲卿手里的人那可比史思明多多了!

    不会真有人以为仅仅是指挥的问题吧?

    其实这就是河北群众里面“有坏人”。当然了,那些人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颜真卿是关中人,家就在长安附近,他压根没有退路。但他没有退路,河北官府里面很多人都是本地人,他们可是有退路的!

    在当时地域之见格外分明的情况下,一大帮河北人,凭啥跟着一个关中人,效忠朝廷跟安史叛军死磕呢?

    到了现代都还有乡村械斗呢,你去问一问,那些械斗村子里的人,信不信外来户?

    史书,没法只看大略。寥寥数笔之间,往往是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又惨绝人寰的故事。

    而故事背后,往往有更多不能明说的故事。

    天宝末年,河北的民心,不是什么奉关中朝廷为主,而是“和平独立”!

    换句话说,当时的河北民意,既不想跟着安禄山,也不想继续被朝廷骑在头上拉屎!

    他们没有攻取长安的心思,就想不给朝廷交税而已!就这么简单!

    其他的,怎么都好,不折腾就行了。

    认清这一点,就能明白中晚唐河朔三镇是怎么回事了,也能明白为什么唐庭最后会跟安史叛军的残部妥协了。

    一切不能解释的“奇怪”问题,都可以得到完美解释。

    颜真卿也知道,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